中新社重庆9月18日电(记者 张冬冬)北京大学传媒学者程曼丽18日在此间表示,当前,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舆论瞩目的中心和焦点。但在国际舆论“高聚焦”的同时,误解、偏见甚至敌意也同时存在,这为海外华文媒体改善其对中国的“固化印象”提供了独特机遇。
长期致力于海外华文传媒研究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在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少国家一方面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一方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又怀有诸多的疑虑,“对于华文媒体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程曼丽介绍说,上世纪以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的“高聚焦”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在西方国家关于“谁丢失了中国”的大辩论中,对中国的封锁、遏制也全面展开。第二次聚焦出现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这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由“围堵”中国转而打开“竹幕”的一个战略型的步骤。
第三次聚焦始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而且近两年来呈现出逐步升温的势头。在这次“高聚焦”中,各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数量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程曼丽说,但在聚焦中,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思维定格中,对它的偏见和误解也普遍存在。
“这为包括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中文媒体提供了大量空间——如何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程曼丽认为,“说明中国”不应该局限于表面化的介绍。表面化的介绍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一直存在缺失,那就是没有告诉外界“什么是中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个核心价值观,对方可以更好地了解你、认知你,有助于消除猜测基础上的误解和偏见。
程曼丽还表示,之前,中国的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存在一个“误区”:我们一直“自觉”地认为,“我们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以刻意地把中华文化当中人无我有的符号主动向外传播,久而久之在外国受众头脑中形成了“固化印象”,在他们看来中国只是“古代的”。
程曼丽指出,30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海外华侨华人不管来自中国大陆还是香港、台湾甚至当地的非华裔受众都希望了解中国。作为与中国存在着天然联系的海外华文媒体,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把这种变化和发展融入到对外传播之中,把“发展的、现代的和主动融入世界的中国”呈现于海外华侨华人及当地非华裔受众面前。(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