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新成削面馆:无奈之下的停业

2015年02月27日 16:10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前门粮食店街的新成削面馆,是不少老北京爱好者的怀旧地。然而消息传来,它将在3月底关板停业了。

  一间约50平方米的平房,里面还支着木头柱子;一旁的点菜柜台,被玻璃窗围起来;房顶上挂着发黄的旧吊扇,柱子上的挂衣钩是铸铁的;柜台上摆着老算盘,还有招牌上“国营”那两个字,是新成削面馆三十多年不变的模样。饭馆的菜单,除了墙上贴出的几种面条,就是一张油腻的塑封白纸。一碗削面从8块钱到10块钱不等,前门大街附近如此便宜的小馆已不多见,另外还有米粉肉、红烧带鱼、纯手工饺子等特色吃食;玻璃上贴着黄底红字的“干炸黄鱼”前,还特地写出是“新添”的品种。代表着上一个时代中“改善生活”的味道。

  忆旧好去处

  今天早上7点,店里三个人在忙活着早点,经理李国荣负责收钱,盛豆浆、豆腐脑,还有一老一少,负责炸油饼、刷碗和后厨工作。小店里来吃早点的大都是老客人,边吃边跟李国荣聊着天,在他们的话语里,“国营”、“股份制改革”、“退休”都是常见的词语。

  “平时来这儿,我跟老哥儿几个点几个凉菜,喝几两二锅头,聊聊过去的事儿。这里有这个气氛。”住在韩家胡同的王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参加工作不久,时不常跟几个发小兄弟去倒腾服装、磁带,做点儿小生意,回家晚了、有个应酬,手头又不太宽余,新成削面馆就成了很好的选择;在这里,他们曾经盘算自己美好的未来,也曾经为商品被工商查抄赔钱,喝过闷酒。而今他已经退休,“反而更喜欢这老饭馆了。在这儿,觉得自己好像还年轻。”

  小店已快60年

  李国荣确认了小店将于3月底停业的消息。至于停业的原因,李国荣说,是因为房东将要收回这处房产了。李国荣在新成削面馆干了将近40年了。她说,新成削面馆解放时就是个私人饭馆,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成为宣武区饮食公司所属的国营饭馆。但是,后来公司并没有收购饭馆的产权,一直是以租房的形式,使用店面。

  1997年,饭馆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当时饭馆有6个人,每个股东入股5000元。如今饭馆每个月的租金近万元,“听说有台湾商人,要以每个月5万元租这里做咖啡馆。”尽管自己也舍不得,“但我们也不能拦着房东挣钱啊。”她说,房东其实早就可以收回这房,不再以相对低的价格租给他们,但房东一直没有收回。“快60年了,人家也确实该收回去了,毕竟是私产。”

  6个股东,其中有3人现在还在轮流看店,其他的人则是身体等原因无法参与工作了。李国荣有退休金,每星期到店里干三个半天,挣1000块钱;另一位老店员挣3000元。“年底的时候,我们还要给另外三位股东每人1000块钱,毕竟是合伙人,即使不来上班,也得意思意思。”小店关张之后,“每个人5000块钱的股本一定要如数退还。”

  国营老匾从未换

  小店的水磨石地砖和搭起来的玻璃窗柜台,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当时为了应付卫生检查,店里使用多年的八仙桌也换成了现在的简易桌。至今虽然又过了20多年,但小店已经没有力量再装修、更换家具,“没想到留到今天,这老破店面反而成了特色。”真正老的就是那块最吸引人的“国营新成削面馆”的老匾,李国荣说,自从她来这儿工作,这块匾一直没有换过。

  本报记者 张硕文并摄 J233

【编辑:陆肖肖】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