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望子成才”心切 学区房成另类“刚需”

2014年08月28日 17:0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八月的北京,暑热仍盛,白领刘仪(化名)却时常奔波在烈日下。
  一旦电话响起,二手房中介告诉她,“姐,你想要的那个学区出了套房,来看看吧。”这话语如同发令枪,驱使刘仪告别办公室的冷气,跟随中介穿过大街小巷,上楼、看房、下楼,兴奋、失望、焦虑诸般情绪,总是和她一路同行。
  “很累,也很烦,但是没办法。”刘仪说,“我们要给孩子买学区房,为他上小学做准备。”
  学区房在美国、加拿大、韩国等许多地区都广泛存在。而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女的教育,在近年来房价高企的背景下,“天价学区房”现象时有出现,学区房更显炙手可热。

家长:奔走与纠结

  中国许多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早期发展的内城,周边新区教育资源较为薄弱,北京也是如此。刘仪夫妇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已在近郊置办了房产。随着儿子长大,让儿子上个好小学,成了他们的心头大事。
  记者采访发现,购买学区房的主力群体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青年夫妇,他们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有体面的职业、收入不错,基于自身的经历非常认可“知识改变命运”,重视子女教育。
  但即使家长下定了买房的决心,买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刘仪很庆幸赶上了今年楼市低迷,成交冷清,房源也比较多。最近三四个月,中介带着她看了二三十套房子,但结合户型、交通和价格等多重因素,能够满足家庭要求的房子却少之又少。
  在看房过程中,刘仪也有忧虑。内城的学区房多数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房子老旧,设计理念落后,缺乏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但由于位于好地段,加上学区房的光环,房价昂贵。
  安居客的数据显示,上海学区房均价逼近4万元/平方米,过去一年的涨幅约为20%,高于上海全城房价16%的平均涨幅,而北京学区房去年一年的涨幅更高达35%,均价已超过4.5万元/平方米。

交易:“刚需”与投资

  宁夏银川市民张海川已经克服了这些纠结的心绪。他的儿子今年9月将上小学,他早在2011年就在当地最好的小学之一银川市实验小学附近买了一套学区房,并将户口落在这套房子上,以便儿子顺利入学。
  看好学区房的增值保值潜力,也是一些家长购买学区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楼市一片惨淡的今年,学区房的情况也相对平稳。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北京市二手住宅成交均价累计下跌6.5%。其中,市重点学区房价格年内累计微涨0.3%,区重点学区房与一般住宅分别下降3.6%与7.8%。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表示,学区房是另类“刚需”,尤其是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其成交量与普通住宅相比更具有稳定性,这也是今年其成交占比上涨的原因;价格方面也更能表现出抗跌保值性能,具体表现为价格跌幅更小以及与非重点学区的价格差拉大。
  “说学区房只涨不跌肯定不对。”水木学区房版版主Aion表示,学区房价也会随信贷松紧、税收和教育政策波动,领涨抗跌比只涨不跌更准确。
学区:神话与现实

  用购房者的行话说,在北京一家大型IT企业工作的王昌莉(化名)买学区房“站岗”了:她和丈夫去年底给女儿买的学区房今年价格下跌了。“是觉得有点难受,但我们的收入也在往上走,日子还是会越来越好的。”王昌莉说。
  为杜绝在小学入学中存在的走后门、交钱跨区择校等灰色现象,中国已要求19个大城市今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并在明年100%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
  在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环境下,就近入学政策使得学区房显得更加安全可靠。但购买学区房的风险也不可忽视,学区的阶段性调整、教育改革的推广使名校光环褪色等因素,都有可能让家长的投入“竹篮打水一场空”。行业人士指出,购买纯粹为上学名额、居住价值很低的房子,比如面积很小的“落户房”,甚至平房;或者那种押宝教育新政会大力扶持学校的投机式学区房,一旦政策有变化,风险较高。“这不是理性的购买行为,如同击鼓传花。”一位中介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还表示,中国正在推行的义务教育改革对于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从政策的实施到效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短期内学区房现象不太可能消失,但义务教育均衡化是继续坚持的发展方向。

【编辑:孙建永】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