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住宅发展裹足不前 业界吁保障性住房先吃螃蟹
中新网杭州8月28日电(见习记者 张骏)“(浙江)全省压缩钢铁产能300万吨以上,产能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根据浙江省今年出台的《浙江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施方案》,浙江力争通过5年努力,控制钢铁等现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规模,且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记者通过采访获悉,业界认为,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钢结构建筑与钢铁产业“抱成团”。
不过,纵然在业内看来,钢结构建筑技术、研发、人才队伍都基本齐全,且绿色节能可循环的优势也备受肯定,但其在普通住宅领域的发展依然裹足不前。究其原因,除了观念难转换之外,缺乏统一国家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钢结构住宅有很多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房地产开发商并不关注这些效益,他只关心房子好卖,能赚钱。”东南网架钢结构住宅事业部总经理郭庆认为,政府不能硬手腕改变市场行为,但保障性住房是政府自己投资的,可以由政府来决定,树立正确导向。
钢铁产能过剩 业界吁与钢结构建筑“抱成团”
据中钢协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底,86家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中,有48家盈利,38家亏损,亏损面达到44%,户均亏损2.58亿元。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负债总额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资产负债率达到创纪录的69.4%,进入高风险经营区域。
这个局面波及至浙江,浙江省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省钢铁行业实现利润总额55.9亿元,同比下降24.2%。
浙江省出台《浙江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施方案》,欲在此压缩钢铁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钢铁冶炼企业,推进温州、丽水等地钢铁产业整合提升等措施被予以重任。
“2013年全国钢铁产业利润不及茅台酒的十分之一,这是十分可笑的。”在东南网架钢结构住宅事业部总经理郭庆看来,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将钢结构建筑与钢铁产业“抱成团”。
这个观点得到了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李国强的认可,“钢结构建筑发展对现在钢铁产能的消耗肯定是有作用的,采用钢结构本身也符合绿色环保。”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则分析,全国范围内钢结构建筑设计软件、研发队伍基本齐全;诸多高校设有钢结构专业,人才储备与培训体系也基本齐全。
而浙江在钢结构建筑发展方面颇具优势。据了解,浙江拥有杭萧钢构、精工钢构、东南网架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不乏大型上市公司。其中,揉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骨架的正是浙江企业——精工钢构。
绿色节能 钢结构建筑却难在住宅领域展拳脚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邓华表示,现在很多大型建筑都采用了钢结构,如体育场馆、影剧院、会展中心、高层写字楼等。“但普通住宅领域还少有是钢结构的。”
不过,相较于数量有限的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普通住宅数目庞大,若引入钢结构,其能消耗的钢铁产能数量可观。
并且,相较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建筑有诸多优势。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告诉记者,钢结构建筑绿色环保,不产生工地扬尘,或能为减轻雾霾出一份力;工地垃圾产量少,不加重城市垃圾增量负担;钢结构建筑生命周期完结后,钢材还能循环利用,而混凝土建筑大部分仅成为一堆建筑垃圾;产业化后,钢材在工厂加工完成,现场只需要组装,大大缩短了建筑工期。
但是,对于成本的估量让建筑企业退而三思。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大为直言,“(钢结构)居民住宅还是个成本问题,钢结构成本太高了。”在郑大为看来,钢结构住宅除了单方造价高昂之外,后续防腐维护费用也需花费巨资。
浙江五洲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柴恩海也对成本表达了相同的担忧,尽管如此,柴恩海也认为,“从发展的角度讲,这个(钢结构住宅)肯定要推广,钢筋混凝土结构污染太大,周期太长。”
针对造价,浙江省建筑工程造价总站计价科科长李江波认为,人们关注钢结构住宅较高的造价成本,却忽略了其残值,“钢结构建筑是战略储备,拆了以后还有50%左右的残值率,这笔账算进去还有很多社会价值。”
郭庆则以实例驳斥了成本的忧虑。2013年,东南网架建成钱江世纪城人才公寓,这是一个钢结构住宅建筑。郭庆说,“工期缩短350天,财务成本节省了约5000万。”另外,混凝土消耗减少52.6%、施工用水少40%、用电少30%、木材消耗降低95%、垃圾少60%。
“地上部分确实高出10%多,但地下部分便宜了20%多,直接造价基本上(与混凝土结构)持平。”
郭庆解释,钢结构住宅地上部分比传统钢筋混凝土住宅使用了更多钢材,成本上升。但由于钢结构柱截面小、自重轻、跨度大,地下车位数量增加了16%,多出600多个停车位。并且,地上部分得房率增加6%,以100平方米为例,多出6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房间。抗震性能也大幅度上升。
另外,郭庆认为,人们误会钢结构住宅直接把钢材裸露在外,其实在设计之初,环氧富锌底漆、环氧云铁中间漆、丙烯酸聚氨酯滋面漆等防腐措施的运用已经解决了钢结构住宅后续防腐问题和使用寿命问题。除了承重采用钢结构,地板、墙面等所采用的轻型复合材料,无论在保温、隔音、环保等方面的效果也远远超过混凝土。
提高认同感 政府引导保障性住房先“吃螃蟹”
纵观如今的建筑市场,尤其是普通居民住宅领域,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备受业界赞誉的钢结构住宅难以推广。
邓华说,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还是一个认同感,(提高)人们对钢结构建筑的接受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郭庆表示,人们接触混凝土更多,认为混凝土是最坚固、最可靠,这个观念意识改变起来很困难。但郭庆告诉记者,发明水泥的英国已经开始限制对其的使用,如同国内开始限制粘土砖的使用,他坚信,“社会进步需要循序渐进,钢筋混凝土这条路是不可持续的。”
李江波则直言,企业推广钢结构住宅,产生了不少企业标准,但是缺乏国家标准。“推广钢结构建筑的口号是有,但没有具体政策指导,导致推广存在难度。”李江波说,作为造价部门自感惭愧,缺乏政策支持,没有对钢结构建筑的详细造价做系统评估。
采访中,无论是钢构企业还是地产集团亦或是专家学者,他们都认可钢结构建筑有着必然的发展趋势,但如今裹足不前,急需政府层面的扶持。
郭庆认为,很多东西,政府不能直接给钱,但是可以有导向,引导和鼓励开发商使用新型建筑体系,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材料给予价格优惠。
“钢结构住宅有很多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房地产开发商并不关注这些效益,他只关心房子好卖,能赚钱。”郭庆认为,政府不能硬手腕改变市场行为,但保障性住房是政府自己投资的,可以由政府来决定,树立正确导向。
“开发商现在不敢用(钢结构住宅),除了担心利益外,还担心第一个吃螃蟹却捞不到好处,冒风险。如果大量保障房都用了,一看很成熟了,他们也会积极尝试。”郭庆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