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产业才能让农民安心“上楼”
马绍栋
对于2013年的中国来说,城镇化绝对是绕不过的热词。9月10日,山东产业化驱动城镇化座谈会在泰安召开,会上“通过产业化支撑城镇化发展”成为共识。(详见本报A07版)
“城镇化就是把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城镇化就是让农民住上楼房”,“城镇化就是整修基础设施和城市接轨”,“城镇化就是让城里的打工者有房住有学上”,诸多观点层出不穷。什么是真正的城镇化?如何推进城镇化?与会的地市中小企业局局长、强镇书记镇长们结合自己的基层经历各有看法,但他们一致认为,产业化才是驱动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中小企业的集聚才是推动城镇化的活力之源,没有产业一切都是空谈。他们提出,产业不强,居民不富,盖好楼房卖给谁?产业强了才能拉动就业、增加税收,最终实现产业化城镇化的融合。
的确,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要以农民为本,如果不考虑农民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和承受能力,强行让下地种田的农民上楼就会变成瞎折腾。只有有了工厂、产业集群,大多数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有了固定的非农业收入,城镇化才会顺理成章。城镇化要以产业为支撑,就要培育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培育地方强势产业。要少走弯路,立足本地实际,培育提升产业,让弱镇变强、强镇更强。
当然,城镇化过程中不乏新问题、新困惑。比如,工业园区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大都是通过统一规划后“腾挪出让”的集体土地。如此一来,如果企业发展好,村民可以到企业上班、村集体也会有收入,可以给农民发福利买保险。一旦企业破产倒闭了呢?各工业园区是否可以考虑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建立园区统筹发展金制度,以保证个别企业倒闭后相关村民保障不受影响。再有,如何借城镇化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经济强镇实现城镇化之后,如何促进农业土地流转,引导企业和农业大户发展现代规模农业、生态高效农业,也是地方政府该思考的问题。
虽然我省城镇化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然任重道远。只有凭借产业化驱动城镇化的路径,把产业“育”在镇上,城镇化“化”在镇上,种地的农民才能安居乐业成为城镇居民。(作者为本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