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沙市民吐糟:买房等贷款一等就是两个月

2013年09月11日 14:42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9月末渐行渐近,为不重蹈6月底流动性紧张覆辙,银行对存贷业务近期出现明显偏好,爱存款而“冷”贷款。昨日,深圳等地甚至传出多家银行房贷暂停的消息。昨日记者走访了解到,星城不少银行也放缓了贷款放款步伐。并且,不仅个人住房贷款难放款,个人消费贷款也在压缩的范畴。

  市民吐槽

  买房等贷款一等就是两个月

  7月份,市民王先生通过星城某房屋中介购买了一套华盛家园的二手小户型。由于自有资金不够,双方协商走商业贷款。王先生走完所有程序,首付款已给,房产证已过户,所有税费、服务费已付,土地证还没过户,却在等银行放款的环节出了岔子。“从7月等到9月,银行一直说没额度。我催了很多次,现在原房东说迟迟没收到尾款,要收回房子!”王先生苦不堪言。

  有市民反映,相比楼盘推介的火热,销售方对房贷放款的快慢基本绝口不提,个别会回答“得看银行具体情况,可能有难度”。

  星城一家房地产中介河西某分店业务员陈亮(化名)昨日告诉记者,近期长沙许多银行都是“有业务却没业务量”。他坦言,虽然银行没明确暂停房贷业务,但经办数据显示,多家银行近期发放住房贷款的业务量屈指可数。陈亮表示:“如果找中介办二手房贷款,像王先生这种情况,个人征信没问题且资料齐全的,最快也要1个半月左右。”

  记者探访

  住房贷款消费贷款通通被压缩

  房贷延迟发放普遍吗?记者昨日从星城多家银行证实,放款暂缓并非个例。

  昨日,在韶山路某大中型股份制银行的个贷部门,记者咨询贷款经理被告知,“今年房贷业务的确没怎么做,陆续放款的房贷多是去年就受理了的。而且我们支行主要合作的两家楼盘客户基本消化完了,没有再与新楼盘合作。”

  记者咨询某国有银行网点个贷人士获悉,尽管该行约占湖南个人房贷1/3的市场份额,眼下对住房贷款业务也在正常受理,但到了月底额度会相对紧张。

  事实上,除住房贷款外,一些银行去年竭力推广的个人消费贷款也被压缩了额度。日前,长沙市民张女士计划使用去年申请的消费贷款装修房子,上周末在马王堆某瓷砖店刷卡用贷款时,却被告知贷款额度已经被冻结,只能重新申请。但重新申请时,客服却表示:“可能不太好办理,银行今年的业务重点是小企业客户和小微商户,相比之下申请个人经营性贷款会比个人消费贷款容易些。”

  盈利驱动 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

  住房贷款暂缓,除了9月末存贷比考核的短期压力,记者注意到,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寻求更大盈利空间,才是银行更大动力所在。

  长沙某股份制银行的做法多少能说明这一点。昨日该银行个贷人士向记者透露,尽管目前信贷规模紧张,同业不会像房地产火爆时那样扎堆抢业务,但房贷业务仍在做。“只不过,我们行的房贷放款至少一半以上是二套房。按照要求,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这与银行对客户群的定位有关,不少客户属于实力不错的优质客户。”他说。

  是否真如业内人士揣测的那样,房贷业务暂缓是因盈利空间不够?以多数银行受理的刚需首套房贷为例,按照监管层保障刚需住房贷款要求,5年期以上房贷大多执行6.55%的基准利率。而当前5年期定存的基准利率为4.75%,如果上浮10%,则为5.225%,存贷利差仅为1.325%。相比之下,利率动辄上浮30%甚至更多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以1年期计算,贷款利率为7.8%;而1年期定存利率为3.25%,即便上浮到顶达3.575%,存贷利差仍高达4.225%。显然,这类贷款的盈利空间比房贷业务大得多。

  记者观察

  “熊”出没下的“现实”银行

  记者 李素平

  有的银行还在继续,有的则基本放缓,银行同业对房贷业务的差异,在今年特别突出。也许9月底存贷比考核只是短期影响因素之一,更长远的打算,则是银行试图将资源配向更高盈利的领域。

  大背景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息差收窄、同业竞争激烈、互联网金融搅局以及大客户议价优势明显等多重压力下,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亟待改变,业务转型迫在眉睫。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向利润更高的领域,如利率上浮30%甚至更多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显然成为多数银行的现实选择。

  这一端倪在新近公布的上市银行中报数据中显露无疑。以招行为例,财报数据披露,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在贷款总额中占比,已从去年末的17.63%下降至2013年上半年末的14.98%,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则从去年末的9.56%上升至2013年上半年末的12.40%。此外,各上市银行中报中惊人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幅,也能从侧面解释银行自求转型的迫切心情。(记者 李素平)

【编辑:张慧鑫】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