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在小雨中的上海世博园,各国展馆吸引游人。 中新社发 潘旭临 摄
中新网5月17日电 香港《明报》17日刊文说,上海世博展现的视野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馆内,传承中国文化也可以更有庶民色彩及人文精神。而世博主题馆当中看到的,已再不是那种把自己放在世界中心的自恋。
文章摘编如下:
前一阵子,凑热闹到了上海看世博。从香港电视、报章上看到的世博,似乎是那样的争先恐后、没有秩序。但在自己的世博行之中,所经历和体验的又是另一回事。
早上是从地铁站与其他民众一样鱼贯排队进入园内,亦经历过沙特阿拉伯馆外排队足足三个小时,又或者日本馆外的两个小时,平心而论,秩序尚可。慢慢开始领略到,为什么一些侨居海外的港人总是说,他们每天从网上阅读香港媒体所报道的新闻,总以为香港像危城告急一样。
更重要的是,正如一篇《香港经济日报》的专题报道指出,香港机场最初投入服务时,不是也出现过大混乱,迪斯尼和东亚运一样有个坏的开始,但这都不等于永远不济。若香港人只看到人家的缺点,意识不到人家的进步,而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最终只会演变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
摆脱了传统文化图腾
在三天匆匆的世博行之中,让自己留下印象的,并不是那些最能抢夺传媒眼球的噱头,反而是当中展现的一些视野。
两年前那场北京奥运开幕表演不错,极尽视听之娱,视觉效果十分震撼,但个人来说,却嫌“土味”重了点,就像很多类似的场合和表演一样,总离不开皇帝、飞仙、又或者古代四大发明等传统文化图腾。
但今次的世博便很不一样,或许你还能看到皇帝和飞仙,但却只是在由各个省市负责的地方馆那里找到。
而由上海人自己策划的中国馆,内里最为瞩目的已经换转为那一幅一百多米长的巨大动画版《清明上河图》。传承中国文化也不一定靠公侯将相,也可以更有庶民色彩及人文精神。
同是由上海人策划的世博主题馆,主题是展现城市生活,分为五个支馆,分别是城市足迹馆、城市未来馆、城市人馆、城市地球馆、城市生命馆。当中看到的已经再不是那种“中原”视野、把自己放在世界中心的自恋。
例如,在城市生命馆中,有由七块巨大环形荧幕组成的城市广场,把世界五大城市广场搬到上海,带领参观者穿越时空光影,播放一部八分钟长的影片,用寻找电视天线、皮鼓、出租车、中国象棋和雪橇狗的五个故事,串起五个城市广场,亦展现五地的城市脉搏: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足球,浪漫探戈;
肯尼亚内罗毕:没有舞蹈,就没有非洲生活;
印度孟买:喧闹和活力;
中国四川汉旺:豁达坚韧,自强不息;
加拿大埃德蒙顿:朴雅生活,悠远情怀。
又例如,在城市人馆中,通过对世界五大洲六个城市中六个不同家庭的跟踪拍摄,将他们的故事嵌入“家庭”、“工作”、“交往”、“学习”和“健康”五个展区,运用实物、布景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不同城市的景观,讲述城市中“人的故事”。
而在城市未来馆中,又并发出对未来种种瑰丽夺目、魔幻惊奇、超越现实的想象。这些场景,都很不“中国”。
京奥开幕礼vs.上海世博
正如林沛理在其《亚洲周刊》专栏中所说:“这一点,当然跟北京与上海迥然不同的城市性格有关系: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权力中心,自然有一种使命感,要将深邃、高远的中国文化,与以身为中华儿女为荣的民族自豪感展现出来。”
今次上海世博很不一样,它所展现的是上海如何走向世界,就如林沛理所说,它“已经无须再诚惶诚恐、浑身解数地在世人面前证明自己”。
北京城、上海滩、广州市
我的一位内地朋友说,文化圈有一句话,就是:“北京城、上海滩、广州市”。
那就是说,北京是一个“城”。它所展现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种深厚、大气、博大精深,每一点建筑、每一个人的心态都法度深严,就恍似要以高大深厚的城墙,把所有东西都重重保护起来一样。
而上海却是一个“滩”。它一直承受一波又一波的西方文化巨浪冲击,再结合自己原先的文化底蕴沉积出自己的一套。人们比较惯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洗礼。
而广州就是一个“市”。从市井、杂乱中展现出它的庶民和活力,但却没有包袱,没有那一份“文以载道”的使命感,亦因此成了庶民文化的先驱。
易中天在其所著的《读城记》一书中,也如此形容三地代表的不同文化:“北京是城。北京城很大很大。北京城大得你不知从何读起”,“上海是滩。上海滩很开阔。开阔的上海滩有非凡的气派”,“广州是市。广州的市很活很活。广州的活力让人惊异。”(蔡子强)
参与互动(0) | 【编辑:官志雄】 |
相关新闻: |
专题: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专题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