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7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7日刊出台大教授朱云汉的文章说,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报道的问题意识转换,下个十年的焦点将是有关“中国的世界”之争论。从西方一些相关畅销书问世可看出焦虑。其实这种焦虑不必要,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不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命题,而是一组互为因果,相互牵引的辩证关系。
文章摘编如下:
最近《纽约时报》连续发了两篇颇有深意的报道。四月上旬《纽时》记者报道美国加州州政府已经签署一项合作意向书,这个合作计划打算引进中国大陆的高铁系统。《纽时》的记者感叹到,一百五十年前,中国也曾帮助加州兴建铁路,不过那个时候仅仅是输出苦力。
上个星期日《纽时》记者从印尼东爪哇省采访了拉蒙岸县的县长。这位县长在两年前第一次随团访问中国,被大陆神速发展所震惊,回去后立刻下令所有县内的小学开始教授中文,并积极寻觅华语师资。
《纽约时报》的这两篇报道反映出,西方国家的“意见领袖”对于中国问题的思考在这二十年来的巨大转变。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的主流媒体围绕“中国崩溃论”的话题打转。等到中国大陆安然度过亚洲金融危机, “中国崩溃论”开始明显退潮。
到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西方主流媒体的热门话题是“中国威胁论”,中国问题专家与国际关系学者不断在辩论:中国是否可能和平崛起?美国是否可能坐视其不断壮大?不过,随者中美间经济依存关系已经紧密如连体婴,以及中国跃升为带领全球走出金融海啸的经济火车头,这个议题又很快成为明日黄花。
《纽约时报》的这两篇报道清楚透露出,西方主流媒体的问题意识又转换了。下一个十年的焦点将是有关“中国的世界”之争论,也就是中国的崛起是否意谓世界将因此而改变?
法国《世界报》前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在二○○九年出版《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在欧洲引爆这个话题。紧接着,英国《独立报》前副总编辑马丁•雅克又抛出一个更震撼的话题,他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预言:中国的兴起会重新塑造“现代”的意涵与模式,世人不要期待中国会向西方模式靠拢;相反的,当中国人的文化优越感逐渐恢复以后,中国的文化辐射力量将再度开展,成为带动世界秩序重组的重要力量。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资深研究员哈尔珀推出新书更将这个话题带入另一波高潮。从这些畅销书的陆续出版可以看出西方观察家的焦虑。因为一百多年来西方国家早已习惯于欧洲中心的世界观,早已习惯指导非西方社会、改变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改变。
其实这种焦虑是不必要的,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激荡、影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从十五到十六世纪伊斯兰世界对欧洲文艺复兴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文明也曾经是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知识分子景仰的对像。东亚在过去一百年不断吸取西方的现代化经验,过去三十年中国大陆也大量引进西方的制度,所以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不是两个相互排斥的命题,而是一组互为因果,相互牵引的辩证关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