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3日电 全国“两会”3日将登场。香港《大公报》3日刊出署名文章说,能不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能不能度过矛盾凸显期,肯定是本次“两会”最基本的话题与议题。中国的春天,因为“两会”而热气腾腾。在这个回暖的季节,世界会发现:充满自信的中国正在准备新的起跑。
文章摘编如下:
“两会”召开,国内外传媒议论勃兴,所有的预测揣测推测似乎都在这一刻检验着舆论界的智商。然而,这终归是件好事。因为它可以从一个别样的侧面证明:中国的“两会”不是政治制度的装饰品,而是探寻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的窗口,是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信息渠道,是把握中国政府制定政策所依据的社会基础的准确扫描。
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如果我们要想真正了解本次“两会”可能出现的热点焦点,就必须把握好它的大前提。换句话说,就是要首先了解决策层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总态势的基本看法与基本判断。因为,正是这种基本看法和基本判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次“两会”的主旨和走向。
抓住机遇加速转变
那么,中国决策层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总态势的基本看法与基本判断是什么呢?
用两句话就可以简要概括。第一句话是: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句话是: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那么,什么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呢?其实,熟悉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进程的人,对这一论断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不过今天的中国领导层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给予了它新的内涵。
这就是在世界金融海啸掀动的经济危机下,中国一方面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全球前几位的主要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在调整世界不合理的经济秩序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言权。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以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抓住机遇、加速转变,也就成为了举国上下必须达成一致共识的当务之急。面对着楼市泡沫、产能过剩、通胀压力等等复杂形势,政府把宏观调控的重心悄然移向“调结构、防通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上,不但顺理成章,而且势在必行。
人们注意到,在近日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中,提及最多的字眼就是“转变”。所谓的“转变”,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可见,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从刚刚过去的2009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尽管中央反复提出实现转变的目标与要求,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高能耗高投资低效益的企业依旧是几家独大。“强者恒强”或“赢者通吃”的垄断性财富神话还在持续上演。这一方面说明了旧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顽强存在,一方面也说明中央政府提出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将会面临多么巨大的困难!于是,如何主动地、自觉地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来得更加急切。
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至于说到“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果我们能从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就会明白:它的出现并不是发展之过,而是发展之果。早在十七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曾对此有所预见。他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作为经过人生巨大波澜仍不失对民族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伟人,邓小平特别指出了发展起来后,社会矛盾凸显的基本原因,那就是“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
不久前,温家宝总理就政府工作报告在基层征询意见时就承认,当前,老百姓意见最大的就是三条:一是“腐败”,二是“收入差距过大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三是“房价过高”。细细分析就会明白,这三条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社会财富能否得到公平与合理分配的问题。
在期望中国由进出口和投资拉动型国家转向内需拉动型国家的过程中,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成效显著的政策措施,诸如“家电下乡”“农机补贴”“以旧换新”“减免学费”等等,但是,如何从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上增加公民的实际收入,从“源头”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所占社会财富比例过低的问题,实现以城乡居民最终消费为主的“健康”式的扩大内需,依然有着巨大广阔的政策运作空间,也依然是对决策层执政水平、施政智慧和从政道德的巨大考验。
总之,能不能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能不能度过社会矛盾凸显期,肯定是本次“两会”最基本的话题与议题。又由于今年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攸关之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确立基本战略的一年,所以议论之热烈、建议之踊跃都是可以想见的。中国的春天,因为“两会”而热气腾腾。在这个回暖的季节,世界会发现:充满自信的中国正在准备新的起跑。(秦晓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