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9日刊文说,冷战结束20年了,还有一些亚太国家抱着军事制衡的念头,要纠正这种消极态势,中国只能主动提出自己对亚太未来安全蓝图的具体构想,而不是疲于反驳外来的质疑。如果没有提出更现实的蓝图,那么将很难杜绝亚太各国重走军力制衡的危险老路。美国在东亚的力不从心,注定将意味着亚太各国权力现实主义的回潮。防堵这个安全困境的恶化,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我们向西走,现在一定要往东看。” 一年前,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次讨论会上,马来西亚资深主播李雪梨(Sheah Nee Lee)表达了她的看法。
那是发生在美国国务院高级访问者项目中的一幕。那一次,美国请了150个国家的数百名精英分成12组,花三周时间分散到美国各地,了解美国大选的进程,并通过各类小组研讨的形式,感受美国政治制度的潜移默化。我被分到了东亚太平洋英文组,是组里唯一的中国人,其它的大多来自于东南亚。
那时,世界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在整个项目中,美国的说教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而我深处其中,更切身感受到东南亚媒体同行们对我这个中国人的微妙态度:小组里的许多集体活动,总是希望征求我的意见,即使我不愿意做决策;在讨论中,只要是批判美国的讨论,都希望我能发言;在敏感话题上,总是希望我能多讲讲。
到了访问的第三站,讨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我的东南亚同行们更希望作为中国人,我能够多说说发展中国家的苦衷。
研讨结束时,美女主播李雪梨用了上文的那句话,表达了东南亚至少是马来西亚人的想法。
媒体人的确要比一般学者要敏感。一年后的现在,紧抱美国,还是投向中国,作为困扰不少亚太国家的选择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
亚洲能回到新平衡吗?
很明显,中国经济的诱惑力及快速增长的国家影响力,使当前美国在亚太的安全体系开始松动。这是当年美国费劲心思构筑“轮轴与轮辐”般的同盟体系时从未料到的。
亚太国家对现在的国际变局并不太适应。李光耀最近呼吁美国加快回归亚洲,表明了新加坡人的焦虑;冲绳对美军的“逐客令”,折射了日本人对华的微妙心态;澳大利亚人则干脆高调主张“对美忠实、对华开放”的二元外交,等等。正如美国著名“中国通”兰普顿所说,“美国的亚洲盟友越来越感受到平衡中美两大国关系的难度。”
对于这样的变局,美国一直想重拾制衡政策的法宝,比如,最近成立讨论安全保障的“日美韩三方协作与监督小组”、“日美澳战略对话”,但美国很快就发现,排除中国的任何亚太安全机制,最终会陷入边缘化。
东南亚、韩国、日本也有不少希望实现亚太安全新平衡的人,但亚太其它力量增长速度根本赶不上中国发展的速度。而且中国一贯的和平发展主张,以及几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外交太极术,也常会让那些呼吁军事制衡者,有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冷战结束20年了,欧洲都马上要成为一个统一国家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亚太国家仍死抱着军事制衡的念头不放呢?原因无非有三:一是思维惯性。人们始终没有摆脱冷战观念的束缚,宁愿相信大国崛起是对现有体系的破坏,甚至是一种威胁。二是理论定式。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修昔底德时代的现实主义理论,用无数事实证明,制衡是对付大国最好的方法。三是中国失语。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思想界还没有任何理论和任何人物,能够让外人信服,中国崛起不会破坏体系。更糟糕的是,除了“中国不可能、中国不会、中国追求”等字样宣示外,中国对自己未来战略蓝图的解释基本上处于失语状态。
主动权开始在中国手里
要纠正这种消极态势,中国只能主动提出自己对亚太未来安全蓝图的具体构想,而不是疲于反驳外来的质疑。
几年前,中国领导人提出“和谐世界”的构想,不追求制衡目标,不炫耀武力,大小国互利平等,文化上交流共进。无论外人怎么困惑,无论西方怎么给他签上政治标签,这个口号都是对国际社会未来的一次实践探索,也是超越数百年来西方“权力制衡论”的一次理论创新。
“落实是关键”,这句管理学上的名言应该用于“和谐世界”中。在亚太格局上,中国尤其需要落实理念,应对当前微妙却又巨大的国际变迁。至少,中国应该抓住当前变局的核心。现在,中国民间舆论中有一些人在呼吁美国尽早退出亚洲的极端看法。其实,美国的退出无助于事态的优化,也无助于亚太体系的平稳变迁。首先美国退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填补,是所有亚洲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大难题,也是变局的实质和核心。
现在的亚太早已不同于过去,经济相互依存正在弥合各国的重大分歧,利益一致的反恐、传染病防治、救灾、核不扩散等地区合作,越来越使以相互敌视为假设基础、以美国为主导的制衡体制难以维系。
如果中国能主动提出更具体的亚太安全蓝图,比如,如何构筑东亚停战体制;如何决定日本的新东亚角色,等等,那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政治的最大现实贡献。
但是,如果中国没有提出更现实的蓝图,那么将很难杜绝亚太各国重走军力制衡的危险老路。美国在东亚的力不从心,注定将意味着亚太各国权力现实主义的回潮。防堵这个安全困境的恶化,主动权在中国手里。(王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