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两岸共同的孙中山情结与振兴中华追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两岸共同的孙中山情结与振兴中华追求
2009年06月02日 0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6月1日,吴伯雄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晋谒南京中山陵。图为吴伯雄向孙中山像献花环。 中新社发 丁梅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6月2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刊出署名文章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晋谒中山陵,宣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使此次国民党代表团大陆行交汇在现实和历史的融合之中,体现两岸同心、民族同愿的和谐氛围。孙中山是两岸的精神信仰和理念的共同连结点和支撑点。随着21世纪中国的崛起,两岸的和平发展,“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要求、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6月1日是孙中山先生奉安南京中山陵八十周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团晋谒中山陵,宣示“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使此次中国国民党代表团大陆行交汇在现实和历史的融合之中,体现了两岸同心、民族同愿的和谐氛围。

  去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重获执政后首次组团登陆,吴伯雄一行也专门到南京谒陵,“向孙中山禀告一定奉行总理遗志”。今次在北京、杭州、南京等地,吴伯雄多次提到孙中山先生,“期盼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能永远照耀两岸,为振兴中华一起努力。”这是国民党主席在大陆首次公开号召两岸一起努力振兴中华。海外华文媒体称此“必获全球华人强烈回响”。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能够跨越时代、党派,为两岸共同拥戴、全球华人敬重的历史人物和政治领袖。“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先生第一个提出来的,是他在1894年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鲜明口号,并为之殚精竭虑,奋斗毕生。虽然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但两岸人民始终崇敬他,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是两岸共同的遗产。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曾振臂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二次“胡吴会”,谈起孙中山,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深情依依:“孙中山先生为振兴中华终身奋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发扬。”吴伯雄内心激动:“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就是强调振兴中华,我们要始终把中山先生的理念铭记在心,作为奋斗的目标。”

  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不仅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民族正义的伟大符号,而且是两岸的精神信仰和理念的共同连结点和支撑点。两岸都是他的继承者,两岸共同纪念他。随着21世纪中国的昂然崛起,两岸的和平发展,“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要求、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此次中国国民党代表团大陆行从北京到重庆,再到杭州、南京,一路走来,可以称是一次“重温历史之旅”。他们参访国民党成立会堂北京湖广会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旧址、毛泽东和蒋介石“重庆谈判”地点,南京中山陵和孙中山纪念馆,穿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镜像中,追忆中华一统、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历史篇章。温故知新,而今在国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振兴中华”又有着新的蕴意。

  当前“振兴中华”,就要两岸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充满民族情怀,彰显民族大义,增进民族整体利益,最大限度地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福祉,合作共荣,互利双赢。

  具体说来,应该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坚守“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政治基础,反对“台独”,推动实现两岸和平发展。二以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以人为本处理两岸问题,倡导“心与心的沟通”,消除误解,达成谅解,捐弃前嫌,再建民族和解与友爱。三是秉持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的理念,用善意和诚意破解难题,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永远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四是以“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推进全方位经济合作,共同繁荣。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尤需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大陆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共克时艰。五是发扬中华传统与文化,加强“两岸同胞同是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提升共存共荣的民族情怀。

  两岸携手振兴中华,海内外华人心潮澎湃。回首近代民族之艰难奋斗历程,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如同号角,曾引导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国共两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肩负重要的历史责任。当下两岸走向、世界格局、华人心气,已成利于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和谐的大势。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说得非常中肯,“两岸同胞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实现孙中山先生所期许的中华的伟大复兴。”这也意味着中华儿女将进一步凝聚共识,为振兴中华一起来努力!(吴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