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1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10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今年中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财政预算报告,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可喜变化,让与会者称赞“看得懂”。不过,其中个别数据矛盾,也反映出还有失精细。中国建立一套健全的预算监督体系是一个考验和挑战。要像公共财政比较成熟的美国等,将“国账”细化到每一顿饭、每一道菜,中国还有改进之处。
文章摘录如下:
100多亿元人民币,今年的中国财政预算报告里两次描述的2008年财政“执行数”出现这样一个庞大差额,被“火眼金睛”的全国人大代表揪出。
统计数字“打架”在大陆早已不是新鲜事,最为人知的是“中央”数字和“地方”数字不一致,其中尤以国家统计局每年的GDP增长数字和各地自行统计的数字最禁不住简单的四则运算考验。比如,2006年上半年,中央和地方公布的GDP总数就差出了整整8048亿元。
各机构因统计口径、方式不同难免造成数字差异,还可以理解,但同一个国家机构的前后统计出现上百亿元差数,着实少见。
官方迅速回应,数据矛盾根缘在于前后编制方式有所调整,有关工作还不够细致。而饶有意味的是,在今年会期有所缩短、预算报告到手晚的背景下,还能迅速发现“国账”的错误,除了这位人大代表自身出色的参政议政能力,及敢于质疑官方数据、“老虎屁股也敢摸”的勇气,恰恰在于这份“国账”远胜于往昔的细致。
一国财政资金主要源于纳税人,政府如何用、为何用、用向何处?必须向纳税人有一个交代。财政数据的质量可谓衡量财政透明度的第一个范畴,财政数据难以服众自然让人将之指向财政透明度缺失。
以往中国的财政预算报告,多是“提纲挈领”式的简本,人大代表不是感慨“没得看”,就是抱怨“看不懂”,而今年则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可喜变化,不仅阐述详细,而且文风朴实,图表清晰,更加易读,让与会者称赞“看得懂”。
这种政务公开的努力代表着以预算公开透明为基础的公共财政改革,无疑是中国政府对公民在政府“钱袋子”上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一种保障。这份“明白账”做到了公开、透明,不过还有失精细。
中国建立一套健全的预算监督体系是一个考验和挑战。要像公共财政比较成熟的美国等,将“国账”细化到每一顿饭、每一道菜,不成为“糊涂账”,中国还有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