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新网3月6日电 美国《侨报》当地时间5日发表社论说,今年中国人大会议上,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包含“信”字,这并非第一次。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频使用的“信”字,凸显中国政府破解危机的姿态和思路,吸引全世界更多的关注。解读温家宝的报告,是以“信”字破解政经困境。
社论摘录如下:
“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社会消费的信心,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5日上午的人大开幕式上,中国总理温家宝作了约128分钟、包含约14个核心经济数据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及“信心”、“诚信”、“坚信”、“守信”、“互信”等“信”字的就有约14处。
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包含“信”字,并非第一次。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频使用的“信”字,凸显中国政府破解危机的姿态和思路,吸引全世界更多的关注。
“信”体现理性的姿态,“信”更蕴含务实的解决思路,它不仅为温家宝赢得了全世界的掌声,也激发全球股市两天来呈现两会“信心”效应,强劲反弹。
“信”首先是一种理性的姿态——“信心”。目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市场犹如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信心比黄金和货币都更重要”。信心,首先是出于对危机的清醒和深刻的认识,而不是盲目乐观。
对于中国当下面临的困境,温家宝在报告中清醒地予以明列,并直言“五大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报告坦言,今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扩内需、保增长”是当务之急。报告更意识到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失业率攀升等民生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救市方案, 才能取信于民,而不是竹篮打水。报告强调全面实施4万亿元人民币一揽子方案,并拟投入420亿元人民币促就业,并再次重申了“保八”的增长目标。在报告中,并没有出台市场预期的新经济刺激计划。然而, 解救危机,一味砸钱并非上策。美国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往市场砸钱,累计金额已经达到天文数字,但越砸钱,市场越是恐慌,因为市场看不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温家宝在报告中对于发展长远之计的谋划,则更体现中国政府的姿态之“可信”——危机面前,不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着眼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契机,把改革开放推向“深水区”。
除了“扩内需、保增长”之外,报告还把“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等一同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四大原则。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意识到,无论采取何种灵活短期应对之策,长远的终期目标都是既定的——使中国经济由出口型向内需型改革。
“信”更蕴含务实的解决思路——“诚信”。温家宝报告表露出诸多此方面的忧患意识,坦言“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且“政府自身改革建设与人民期待存在不小差距”,需从“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民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本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西方金融机构的“诚信”危机。带有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信”,其实也是一种普世的和现代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中,任何一方不守信用,就会使契约关系遭到破坏,也就搬走了市场经济的基石。推而广之,诚信也是公民社会中的心灵契约,是维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精神纽带。
在中国现实与长远的语境下,“信”应该是中国解决经济、社会、政治困境的良方——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只从经济入手,而必须从根本的制度变革入手。应让权力置于阳光之下,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效率,“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样的政府才有公信力,这样的社会才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经济建设才能建立在稳健的基础上。
值得一提的是,“信”也是优质民主的基石,政府与民众建立起互信关系,这是化解一切政治、经济困境的基础。在“两会”余下的日子里,期盼代表、委员们不负所托,对政府的报告,对政府的施政,畅所欲言、出谋划策,乃至问责批评、监督落实,这也是一个建立民众对其信任的机会,在危机下,更是一种不可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