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4万亿经济方案惊醒A股 沪指跳涨7.26% 中新社发 宋学海 摄
|
插图:4万亿经济方案惊醒A股 沪指跳涨7.26% 中新社发 宋学海 摄
|
中新网11月11日电 美国《侨报》11月11日发表中国时评《莫要低估四万亿》指出,此刻的中国,同样将目光“从外转向内”,提出以加强内需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型,这同样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庞大经济社会的转型不仅要求执行到位的政策,还需要文化和心理的转变——这样,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希望之地。
时评原文摘录如下:
在金融危机日趋严峻、实体经济遭受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曾是中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及国内特大洪灾冲击的主要做法,在货币政策中使用“宽松”字眼也是10多年来第一次,而从撬动国内需求之中又可看到,中国经济正努力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以消费和内需为主导。
既是应对金融危机之道,也是向过去经济增长模式说再见,这应是此次宏观调控政策转变的双重原因。当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重合时,需要对两者有足够认知。
在这场金融危机前,中国的心情相对复杂:一方面,看着过去屡屡“刁难”中国的发达国家陷入困境,更坚定了“走自己道路”的信心;另一方面,别人的失败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成功——投资热潮和廉价出口对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金融危机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的确可部分地转移中国经济社会关于自身发展的焦虑,但这不能成为回避自身困境的缘由。甚至可以说,正是中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合理性,给了中国藉助金融危机发动自身改革的“切入点”。
在“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被证明是一种错误后,中国开始加强学习外来文明,并缔造了一个“中国速度”的经济年代——高度的物质繁荣伴随着对实用主义和经济利益的崇拜。而当榜样出现大麻烦时,反思也同步到来:过去的学习是不是过于突出工具主义?
在当前的迷惘中,“中国能给世界提供一种全新可能”的说法风行一时。而当阵痛过后,发达国家直面自身困境的勇气和自我修复机制开始展现:美国人用“奥巴马的压倒性胜利”选择了变革之旅,欧盟也开始加强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
此刻的中国,同样将目光“从外转向内”,提出以加强内需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型,这同样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庞大经济社会的转型不仅要求执行到位的政策,还需要文化和心理的转变——这样,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希望之地。 (钟海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