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暨《陈省身与中国数学》新书首发仪式在天津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人学者杨振宁携妻子翁帆出席纪念活动。图为杨振宁夫妇聆听陈省身先生女婿、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院士的主题演讲,演讲题为《陈省身先生与我》。 中新社发 祁小龙 摄
|
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三周年纪念大会暨《陈省身与中国数学》新书首发仪式在天津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华人学者杨振宁携妻子翁帆出席纪念活动。图为杨振宁夫妇聆听陈省身先生女婿、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院士的主题演讲,演讲题为《陈省身先生与我》。 中新社发 祁小龙 摄
|
中新网10月29日电 马来西亚《星洲日报》10月28日发表陈宝卿撰写的文章说,在人人高喊人权至上的年代,切莫漠视身边老年人的再婚权利;更希望人人能在日落西山之前,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把握晚晴美丽的时分,享受人生最后阶段的快乐。人间重晚晴,爱情永不言老,这才是健康的社会。
文章摘录如下:
中国81岁已退休的美术学院教授吴介琴,通过互网络认识58岁的女友,10天后便闪电结婚。星洲日报综合版昨日刊登老教授与新娘热情拥吻的照片,莫不令人对老教授赶上时尚、积极、勇气和热情的表现感到钦佩。
我想起过去读过的一本书《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问录》里,访问者说过的一句话;她说: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
吴介琴教授虽已年届古稀,但在爱情面前,他敢于追求所爱、能够放开胸怀去拥抱的热情和勇气,并不逊于4年前以82岁耄耋之年迎娶28岁女生的杨振宁;他能在晚晴的岁月里,有机会表现年轻人的浪漫,他和杨振宁一样,也是绝对幸运的。
杨振宁和翁帆婚后4年多,公开场合必如影随形,而且像年轻人一般十指紧扣,看来婚姻生活幸福。两人之间的忘年恋和婚后的生活点滴,这4年来已通过不少八卦媒体的追击访问,一一呈现在世人眼前,满足人们窥探的好奇心。
从乐观的角度来看,杨翁的婚姻,应给许多晚婚、丧偶或离婚的男女,带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可以说,两人的婚姻,或已成为老年人结婚或再婚的典范。
华人保守拘谨,尤其在男女感情问题方面,往往“深藏不露”,这要归咎于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爱面子。一般人会认为,40岁结婚已经太迟,50多岁已经够老还结甚么婚?对再婚问题尤其避忌,丧偶或离婚女性一旦过了50岁,就只好乖乖在家孤独到老。超过70岁的人要谈再婚,恐怕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他们面对的阻力,不仅来自本身的观念,也来自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压力。一般子女反对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再婚,觉得丢脸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担心父母再婚会影响本身的财产继承权及需要负担奉养多一个人。
总而言之,年轻一代不懂得尊重老人的感情,是促使许多丧偶和离婚男女在感情的路上裹足不前,选择孤独终老的原因。
爱情,并不是年轻人专有的,在爱情面前,没有所谓“老”这个字。婚姻幸福的人可以享受永恒的情爱,晚婚、丧偶或离婚的人,更应有享受爱情的权利。因为孤独的人,更需要情感的慰藉,需要依靠和呵护。
离婚或丧偶之后,情感上的缺憾及生活上的无助,会使他们的精神陷入长时间的痛苦。在适当时机让他们找一个伴,不但在生活上能互相照顾,也能在精神上让他们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慰藉,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和放松。何况,再婚,是他们的一种权利。
所以,在人人高喊人权至上的年代,切莫漠视身边老年人的再婚权利;更希望人人能在日落西山之前,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把握晚晴美丽的时分,享受人生最后阶段的快乐。人间重晚晴,爱情永不言老,这才是健康的社会。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