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7日电 美国《侨报》10月17日发表中国时评文章指出,自美国政府拯救“两房”以来就争议不断的话题——中国的政府到底该不该出手救楼市——近日终于渐渐清晰:大陆18座大中城市连日来不约而同地出台救市新政。实际上,救不救市(含楼市和股市)对政府都是两难的选择。当前,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重点不在是否该救市,而在于该怎样救市,后者决定着政府的价值。
文章摘录如下:
中央高层对五花八门的地方救市政策采取默认态度的同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昨日表示“要采取相应对策”,透露微妙信息。
政府到底该不该出手救楼市?似乎很难得到正解。
按照杜鹰的解释,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实在太大,若楼市崩盘势必严重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基本面。
道理如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长产业链效应,一旦停滞,“骨牌效应”最为可怕。因此,政府救楼市,也是救国。但八成网民的反对理由也很充分:不能拿百姓缴纳的公共财政填补房地产商的漏洞。这与美国民众反对布什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大单类似。
实际上,救不救市(含楼市和股市)对政府都是两难的选择。当前,政府必须有所作为,重点不在是否该救市,而在于该怎样救市,后者决定着政府的价值。
作为“守夜人”的政府,对象是整个国家以及社会大众。作为公共财政的保管方,政府自然应该把握好每一份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政府的出发点不能简单理解为该不该救市,也应考虑保障公共财政避免损失。
作为“经理人”的政府,是宏观经济的幕后操盘手。当房地产产业链出现问题,政府应考虑到可能给整体经济带来的影响,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失一招而毁全盘。因此,政府的出发点不能是单纯救房地产商,而是救整体经济。
作为“担保人”的政府,当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民众的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政府也应出手。而当市场和公众出现信心不稳定时,政府则应以自己的信用确保市场的稳定,同时确保民众的利益——滥用政府信用和政府信用缺失,都会使损害公众和国家利益。
事实上政府的角色不难摆正,无论作为哪一种角色,都应是为着公共利益而有所作为。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政府出手救市都不能背离民意,忽视民利。
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政府出手救市就应该与这个方向一致。(钟海之)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