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越合作引关注 中国突破“南海瓶颈”树立样板

2013年10月15日 11: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视频:李克强:推动中越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来源:中央电视台


 

    当地时间10月14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河内会见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并出席张晋创举行的欢迎午宴。中新社发 郭金超 摄  

  专家析李克强访东南亚:南海问题上“柔中有刚”

  中新网10月15日电 随着中国总理李克强对越南的访问进入最后一天,中国领导人新一波东南亚外交“攻势”进入尾声。境外媒体分析指,中越海上共同开发合作可以成为中国与一些国家为南海问题找出路的实际样板,并由此开启实质性解决南海问题的进程。纵观中国此次最大规模的周边外交活动,习近平、李克强“分进合击”,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捆绑”,并用自己的方式为东盟区域安全提供“再保证”。

  中越海上合作是样板 开启实质性解决南海问题进程

  台湾“中央社”援引分析指,这次与越南若有进一步进展和具体合作,将来菲律宾也好,日本也好、美国也好,再想拉拢越南围堵大陆,尤其在南海问题上想跟大陆抗衡,“它们就没有这个活动的空间”。

  美国《星岛日报》指出,越南与菲律宾同为与中国存在争议的国家,但今次李克强访越,从三领域并行推进海上共同开发的共识,被视为中越关系的一项突破性进展,亦显示出中国对南海岛争的破题,是有备而来。

  香港《文汇报》指出,李克强访越期间为中越关系迎来新跃进。两国同意成立海上共同开发工作组,并于年内启动海陆金融三大领域合作工作组,上述协议的签订立即引发各方高度关注,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大动作”,为北京突破“南海瓶颈”,特别是破解美国借南海“围堵”图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全面推进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有望进入“快车道”。

  香港《大公报》援引北京国际问题专家表示,李克强此次外访作风务实,堪称开启了实质性解决南海问题的进程。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说,此次外访体现了李克强敢于面对问题和挑战,敢啃硬骨头的作风,这也是有担当的体现。

  美国《侨报》指出,从亚太格局来说,目前存在两股力量:一是合力,二是分力。南海问题争议无疑是主要的分力。与中国存在南海问题争议的国家有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中国对于南海问题争议历来主张应当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协商和谈来解决。南海存在一些分歧,不会也不应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大局。

  香港中通社援引分析说,如果说几年前中国和东盟在海上合作和南海协调上还处于一个不完善或者缺乏具体计划和操作程序的状态,但就此次习李的两次访问来看,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成熟的思路。中方有望以习李对东盟地区的两次访问为契机,正式开启实质性解决南海问题进程。

  中国最大规模的周边外交 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捆绑

  香港《明报》称,习近平、李克强两巨头的东南亚分进合击之行已近尾声,这是习李新领导层上台后在周边的最大规模外交活动,自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而习李两人亦借此机会大力阐释中国的政策。

  美国《世界日报》指出,习近平出访期间不仅提升印度尼西亚与马来西亚的关系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更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北京愿意对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显然,北京正透过这些经贸利益对亚太地区国家“绑桩”。而李克强以“筷子理论”比喻各国关系,强调“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指出,在习、李的规划中,中国影响东盟的利器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和贸易牌,“安全牌”也成为了争取中国—东盟关系新进展的北京新杠杆。习、李特别强调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政治和战略含义,尤其是北京建议同东盟谈判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北京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东盟提供安全领域内的“再保证”。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称,近几周来,中国官员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建立与东南亚(该地区许多国家都与中国在南海有领土争端)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分析指出,上述行动是中国为赢得东盟信任战略的一部分。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中国新领导人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只是简单地宣誓口号和原则是不会有多大的吸引力的。只有踏踏实实地“拿出态度”“拿出行动”,才能在中国周边形势的稳定和发展中真正有所作为。习李外交,他们的观察和感觉是犀利和准确的。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