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收揽东盟国家占上风 为做海洋强国找突破口

2013年10月14日 11: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理阮晋勇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抵达河内开始对越南进行正式访问。图为阮晋勇为李克强举行欢迎仪式。中新社发 郭金超 摄  

  中新网10月14日电 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越南,外界关注两国如何处理南海议题。境外华文媒体指出,中方利用经贸合作“收揽”东盟国家占了上风,越南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具备与中国接壤的区位优势,在良好的大环境下,中越关系必将借李克强此访,迎来发展新契机。同时,中国也为实现海洋强国的国家大战略找到突破口。

  香港中通社指出,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此前透露,李克强此次访越之行将就“妥善处理南海问题同越南领导人交换意见”。所以,在李克强的“东盟之旅”中,越南之行是唯一被中国官方确认、就南海问题与他国领导人进行磋商的一站。

  香港《大公报》援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观点指出,南海问题是中越关系中一个敏感而又极为重要的问题。但两国从大局出发,采取了务实的措施。中越双边高层互访往来密切,增进沟通了解,深化合作,使得有关分歧在两国关系中所占比重下降,经贸合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双边关系态势。

  台湾《中国时报》指出,美国国务卿克里在东盟高峰会上呼吁“各方遵循统一标准的最终版南海行为准则”,这是鼓动南海问题要借准则来集体解决。文章说,说到底,美中在这地区的势力之争仍是经贸力量之争,而非军事安全之争。

  文章称,美国口口声声谈南海自由航行问题,但中方也在说南海自由航行,且至今南海从没有发生不能自由航行之事,可见这是个伪命题。到目前为止,中方利用经贸合作收揽东盟国家占了上风。

  台湾《联合报》指出,李克强这次访问越南签下了十三项协议,其中有很多务实的合作文件,甚至细到了一些高速公路的具体项目,达成北部湾口外的海域划界以及进行共同开发,同时继续探讨扩大海上共同开发领域。这显示中越希望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扩大共同利益,同时有效地管控分歧。

  中国为实现“海洋强国”找突破口

  中通社引述中国南海研究院研究员康霖的分析指出,目前美日对于南海问题提出的多是概念性的东西,应该说还没有具体的计划。相比之下,中国提出的海上合作基金可以很快付诸行动,更加务实与具体;这将更有利于中国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消除彼此疑虑,也是中国相比于域外国家的独有优势。

  日本新华侨报网指出,东南亚对中美日三国都是极为重要的,不论从经济层面还是战略层面乃至军事层面。但中美日三国只有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存在南海争议。从1998年开始,中国二十多年来努力经营,形成内容丰富的合作机制,使地区发展联动得到加强。

  美国《侨报》指出,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已被纳入国家大战略,但东面、东南面的沿海地区,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岛屿争端牵扯中国不少精力。基于历史上的合作与现实力量对比,中国或许已经选择东南亚作为突破口。

  文章说,李克强在东亚峰会指出,每个峰会成员都对地区的安全稳定负有责任,中国会积极推动参与地区安全架构建设中去,这是中国领导人的明确表态。而且,李克强也展现了对“南海行为准则”的积极态度。这些都表明,中国终于开始谋求参与制定游戏规则,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曲星指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高度重视,要求将周边外交大文章做好,经营好,将矛盾控制好。习李这些战略思路,规划了中国与东盟升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前景。越南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具备与中国接壤的区位优势,在良好的大环境下,中越关系必将借李克强此访,迎来发展新契机。

  中通社文章援引分析指,习李用不到15天的时间,接连访问五个东盟国家,其中包括越南这样的纠纷当事国,已显示出中国政府对解决南海问题所展现的积极姿态。

  《侨报》指出,习李执政后,一系列主动出击、不回避问题的作法已经开始有了收获。相信东南亚地区作为中国南大门缓冲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完)

【编辑:王栋】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