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的玉米粥
一趟东北游,历时十四天,几乎天天宴席,顿顿酒肉。吃的都是学弟夫妻辛勤挣来的,还真是消受不起呢!因而记起《吕蒙正赶斋》里的一句唱词,曰:“有朝一日时运转,朝天每日当过年。”我想,照我这情形,真要是“朝天每日当过年”,那滋味也未必好受。
其实,到加格达奇那天,总共才吃了五天馆子。刚吃五天就叫饶,足见我这人注定就不是吃官宴的命。
我们是清早到的。加格达奇是多民族混居的地区首府,位于大兴安岭西南坡,镇小秋深,霜重雾浓,市井沉寂,寒意袭人,一望而知属于欠发达地区。因是途经,下车后还需换乘,我便趁着同伴们打听车票的当口,赶紧到站外去白相,看看有没有卖早点的摊贩。
孰料,一跨出车站大门,便发现马路对面有家卖早点的小铺子,门楣上用红漆写着十分醒目的招牌,曰:“大碴子粥”。
何谓“大碴子”?我一时甚为茫然。尽管闻所未闻,但那一个“粥”字却让我心头一喜。
粥,又名“稀饭”(全国很多地方都这么叫),是用小量的米,加上大量的水熬出来的。记忆中,它是穷苦人家聊以度命的救命稻草。现在,告别“度命”的人们,从养生的角度重新对稀饭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它有养胃健脾、利尿通便、去浊排毒的作用,长期适量且有规律地食用,可获长寿。最明显的例子便是那些过午不食的僧人。你看他们,一只粥钵几乎捧了一生,可有几人不是高寿的?近年来更有细心人发现,爱吃稀饭的人,患胃溃疡、胃癌的机率大大低于其它人群。
科学开阔了视野,时代改变了“食代”。如今,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早餐,稀饭再次跃为不可或缺之物。以武汉为例,虽然早餐的经典品种是热干面,但市民对稀饭几乎无不情有独钟。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厂矿单位,哪家食堂早点不供应稀饭的?特别是居民住户,谁家不是早起用电饭煲熬点稀饭?每天早餐,端碗水稠米烂、清淡可口的稀饭,配上油条、油饼,或者酱肉包子啥的,边吃边喝,边咽边品,那个舒心,那份惬意,哪里是可以言传的!多少年来,武汉人的肠胃就是这样跟稀饭结下不解之缘的。
至于我自己,从高中时代起,就天天离不开稀饭了。记得1966年初冬我串连到兰州,住在黄河大桥附近的一所中学接待站里,每天早餐啃硬邦邦的玉米饼子,喝神仙汤,心中甚不受用。一天早上,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端碗大米稀饭站在我面前,眼巴巴地瞅着我手里的玉米饼子。我灵机一动,提出用玉米饼子换他的稀饭,问他干不干?那孩子立刻把稀饭递给我,一把将玉米饼子夺了过去。这一幕令我终生难忘。那时节年轻,哪里知道自己难以下咽的玉米饼子,竟是兰州孩子的美味佳肴,更是甘肃父老的一番盛情,一片心意啊!
如今数十年过去,早餐必喝点稀饭的习惯,我已保持了近半个世纪,肠胃早就非它莫属了,正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何况整整隔了五天?!
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贤弟王杰终于让步,同意加格达奇这顿早餐一改酒肉荤腥,就去对面喝那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大碴子粥。
铺子门面不敢恭维,但进深不小,进屋一看,里头热气腾腾,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在老板的竭力安排下,我们好不容易才挤上桌。不等我们要的大碴子粥端上来,我就迫不及待到他人碗里去一窥究竟。
原来,所谓“大碴子粥”,其实就是玉米粥。
玉米因为不太适合南方人的胃口,在我们南方是不大算作正经粮食的,人们极少去吃它,多充作猪饲料,人即使偶尔吃点,也多半是啃熟棒子,再不就是把米粒磨成粉,或做粑粑,或搅糊糊,未闻其它花样。至于在北方,它也不过是一种蒸窝窝头的“粗粮”。因此,玉米粥也还是从未见识过的东西。但是,稀罕固然稀罕,可基本的分子结构摆在那里,难不成玉米还能变了人参果?思想这么一定位,我想,玉米粥也就玉米味了,估计跟那窝窝头、玉米饼子、玉米羹没什么两样,不由得就有些悔不当初的意思。
可是,当我硬起头皮喝下第一口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加格达奇的玉米粥,竟是那样的绵软可口,那样的香喷喷!打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仿佛文火煨烂了的黄豆一样,与当年我在兰州啃的玉米饼子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我一边吃着小笼包子,一边喝着胜过大米稀饭的大碴子粥,心中那个爽,就别提有多美了。不是山珍,胜似山珍,并非海味,远超海味,难怪本地人趋之若鹜呢!
那么,加格达奇人又是如何将玉米粥做得如此可人的呢?我实在琢磨不透,便向老板请教。
忙得不可开交的老板告诉我说,简单得很,玉米去皮,这粥就是用去了皮的玉米煮出来的。
老板的话虽然轻描淡写,却让我心头一震!我想,对玉米这种貌不惊人的谷物,对百姓能够食用去皮玉米这种“奢侈性”消费现象,对加格达奇的所谓“欠发达”判断,对北方人的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给他们带来的思想、文化、性格、情感变化等等,也都得去重新再认识了。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对人的再认识。今天的北方汉子,北方女人,你能仅用粗犷、野性去一言以蔽之?就像这玉米,你看它朴实无华,似乎毫不起眼,可一旦给它“去皮”试试?理性、开朗、精明、厚道、贤淑、温柔……他们缺了哪一样?
如此看来,玉米去皮,似乎蕴藏着一个哲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是不是任何事物都怕“去皮”?
加格达奇一顿早餐,不仅让我大饱口福,且去油腻,长见识,悟世道,何其美哉快哉。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张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