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官媒频谈改革回应社会关切 释放重要信号
中新网2月24日电 香港《文汇报》24日刊文说,由纪念邓公南巡发轫,短短一周内,官方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文章,向海内外释放改革重要讯号,全方位回应全社会关切。值得关注的是从23日起,《人民日报》刊发“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文章,更是直面危机谈改革,将矢志改革定位为新时代最强音。
文章摘编如下:
邓小平南巡20周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改革呼声再次在响起。与20年前相比,步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再次走到十字路口,面临的改革任务更为繁多,改革路径更趋复杂。
决策当局直面矛盾
正如以皇甫平名世的周瑞金接受本报访问时所言“改革已经到了猛击一掌的时刻”,由纪念邓公南巡发轫,短短一周内,官方新华社与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文章,向海内外释放改革重要讯号,从改革愿景、实施步骤到改革风险与决策者意志,全方位回应全社会关切。
20日新华社发表长文纪念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明确宣示:以往主要是围绕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现在则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改革。23日起,《人民日报》刊发“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文章,更是直面危机谈改革,将矢志改革定位为新时代最强音。
进入邓小平南巡20周年的2012年,中国社会对改革的期待持续发酵。人民日报《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文章,坦率直言“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以理性预警容纳了民间改革的情绪和呼声,显示改革已经进入凝聚共识与付诸行动的新阶段。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评论显示,决策当局没有回避改革的焦点、热点和难题,大有直面矛盾锐意改革的勇士的气魄。文章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推动改革意志坚定
文章更鲜明传递出中央推动改革的坚定意志: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回首改革开放逾30年道路,中国已先后经历了3次关于改革问题的大争论。第1次争论在上世纪80年代初,焦点在于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第2场争论从1989年到1992年,对改革“姓资姓社”的争论。第3次争论则从2004年对国有企业改革是否应该推进产权改革开始,以利益格局与民生问题为主,对改革“对与错”展开争论。
始于年初的此次改革争论,与前3次相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
大国求变如箭在弦
从年初中央高层动向观察则可窥见主题轮廓。胡锦涛总书记2月20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将“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时明确宣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依然是改革开放”。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中银100周年大会时表态:“改革已进入不进则退的深水区,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改革创新。”中央高层的坚定表态显示,2012年不仅是政治交替当力求平稳的换届年,更是承前启后大力推进改革的关键年。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十年者,不足以谋一年。站在改革新起点,大国求变,如箭在弦。种种迹象表明,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与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将是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改革深化迈进新10年的关键会议。而指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2020年,以社会公平公正、权力公开透明,经济活力有序为目标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