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苏州
朋友在苏州饮食界小有名气,他带我们去的时候,直接选定厨师。厨师问朋友吃点什么,朋友回答:“随你的便。”朋友说,不懂吃的人是“吃饭店”,懂吃的人是“吃厨师”。名厨一个人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用集体创造,流水作业,不必打乱他的整体设计。
苏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大幕拉开时,先上了八个冷盘,成双,图吉利。也有的宴席是上十二个。冷盘当然也可以吃,但着重是色彩和形状。红黄蓝白色彩斑斓,龙凤呈祥形态各异。美食的要素是色、香、味、形、声。如果把美食当成一种艺术的话,在嘴巴发挥作用之前,就要先由眼睛、鼻子和耳朵激发食欲。
冷盘刺激的是眼睛和鼻子,苏州的美食还善于刺激耳朵。我们饭桌上,有声有色的就有两种,一个是“响油鳝糊”,另一个是“虾仁锅巴”,还号称天下第一菜。响油鳝糊就是把鳝段炒好拿上桌,然后用一勺滚油往上面一泼,发出一阵“刺啦”的响声后,同时腾起一阵香味。虾仁锅巴也是如此,把炸脆的锅巴放在一个大盆里拿上桌来,然后把虾仁、香菇、冬笋片、火腿丝做成的热汤向大盆里一倒,发出一阵比响油鳝糊更热闹的声音。
饭后的甜点一般是四道,最多是八道。点心的品种,也是花样繁多,在饭店里属于白案。最好的厨师是集红白案于一身,把点心的形状与色彩与菜肴融为一体。
苏州菜以炒菜为主,品种极多,吃遍了不大可能,少了又不甘心。所以,又有了双拼,甚至三拼。即在一只腰盘中,有两种或三种炒菜,每人对每种菜只吃一两筷。苏州人有一种美食理论,到饭店吃饭,不是为了吃饱,而是为了尝尝味道。吃饱可以到面馆吃碗面,尝尝味道就要到松鹤楼这样的地方了。所以,菜可以多,但量不能大。吃完了第一道菜,才会上第二道菜。大厨师还时不时地“视察现场”,如果哪一道菜没有吃完,他就会认为是不合胃口。跟着就要做出一套“配胃口”的菜,把不合胃口的撤下去。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崔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