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开的千年“死结”
《资治通鉴》里有一段文字,特别有趣:“太子承干废,帝欲立晋王,未决,坐两仪殿,群臣已罢,独留无忌、玄龄、绩言东宫事,因曰:‘我三子一弟,未知所立,吾心亡聊。’即投床,取佩刀自向,无忌等惊,争抱持,夺刀授晋王,而请帝所欲立。帝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异议者斩!’帝顾王曰:‘舅许汝矣,宜即谢。’”
以上文字,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立储的事情。
太宗晚年,曾立长子承干为太子。但,中间出了点意外,承干竟然沉不住气,效仿老爹,要提前逼迫父亲退位。这其中,固然是他人教唆所致,更可理解为重重压力之下的性格分裂使然。大凡被立为储君的,无不头顶重重压力。身处权力的漩涡,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有失足成千古遗恨的可能。
李承干就是如此。
盖太宗当年登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他先是杀死兄长与弟弟,然后强迫父亲让权。所以,到了承干被立为太子,魏王李泰乃至后来取胜的李治,内心深处都有所不甘。承干或许耐得住寂寞,但未必能耐得住弟弟以及他们身边人的小动作。所以,他最后沉不住气,干脆就动手了。
承干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闻言大喜。这个野心勃勃的王爷,一路小跑着到太宗面前去冒充起了孝顺儿子。他说,“臣今日始得与陛下为子,更生之日,臣有一孽子,百年之后,当为陛下煞之,传国晋王。”
——李泰的话冠冕堂皇,却实在是假仁假义。这个世界上,哪里有杀了自己儿子传位给亲弟弟的先例?
所以,他的这段话,太宗听了心里不是滋味。
承干被废,心里最难过的是李世民。他心里清楚,儿子是被权力的漩涡给害了。
或许,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李渊?
想当年世民杀兄灭弟,最难过的应该是他们的老爹李渊了。一天之间,死去两个儿子,这种打击,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得了的。
太宗何尝不知道手足之情的好,只是,政治斗争是无情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没有选择的余地罢了。
如今,类似的故事再一次重复上演。太子被废,李泰不仅没有任何哀戚的感觉,反而跑到父亲身边,大谈如何杀子让位。
这不是愚蠢又是什么!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一生杀伐无数的皇帝发了愁。他内心悲伤,不断地用头撞床。这一点,和乡村野老没有什么区别。情绪激动的太宗,甚至在大臣面前要拔刀自杀。故事的最终结局是,在外人的启发之下,李治胜出,大幕落下。
太宗选择李治,逻辑如下:承干被废,如李泰为储君,则李治与承干必然性命难保。这个喜欢逞能的家伙,连自己的儿子都想杀,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所以,从维护的骨肉亲情度来考虑,李治是合适的人选。这,是太宗的一招算计。
当然,李治的胜利,本身也是长孙无忌等人推动的结果。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力量。历来宫廷斗争,外戚多少都会上下其手的。承干和李泰的霉运,不知道有没有这位老臣的功劳?天知道。
至于李治自己,比两个哥哥也强不到哪里去。父亲没死,他就与父亲的女人鬼混到了一起。而且,这个女人最后夺了李家的天下。当然,李治的乱伦最后也引发了那位李三郎李隆基的效仿。闹剧,就这样在大唐的宫廷里不断上演着。
太子的废立,在古代中国历来是一个难题。围绕太子废立展开的腥风血雨,则是历代皇朝的一个死结。每次废立,都有人欢呼有人哀号。这个怪圈,数千年间,一直没有打破。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