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神赛会起源
民俗于正月或神诞,具备仪仗、鼓乐、旗幡、歌舞、杂伎、百戏,迎神像出庙,遍游街巷村落,谓之迎神赛会。一般认为此俗起源于古礼驱傩,驱傩也称驱疫。上古医学不发达,瘟疫是危害极大的天灾,古人不能预防,期望藉神灵与此灾害作斗争,因而产生驱傩活动。 驱傩之礼起源很早,《论语》:“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是说乡人举行傩礼,孔子要亲自参加,宋儒朱熹注释此文,说:“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主之。”可见傩礼在西周已经被列于国家大典,而主持傩礼的方相氏,被《周礼》列于夏官,但其人“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形象诡异,而又专职驱逐疫,很像巫师。
《论语》之后,言及傩礼的文献是秦国丞相吕不韦所纂的《吕氏春秋》:“国人傩,九门磔攘。”是驱疫之后,磔分祭品,分祭国门之神,欲其禁止已被驱逐出门之疫鬼回来。
历史上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学家东汉人张衡,也是文学家。他花费十年光阴写成著名的文学作品《二京赋》,有段文字描写汉朝傩礼仪式:“方相秉钺,巫觋操茢。侲子万童,丹首元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飞砾雨散,刚瘅必毙。煌火驰而星流,逐赤疫于四裔……”。
范晔《后汉书》记傩礼大致相同,但记述伥童还要齐声高喊诅咒疫鬼的咒语,从《二京赋》所写的“巫觋操茢”与《后汉书》伥童诅咒疫鬼,可见傩礼与巫术有一定关系。晋朝在大乱之后立国,傩礼仅仅是“磔鸡宫门”。从唐诗反映,唐朝恢复傩礼,如沈铨期诗:“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伥子乱驱妖。”王建诗:“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孟郊诗:“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涂面惟齿白。”唐时民间驱傩,也有女巫充当主角,如李建勋诗:“擂蛮鼍,吟塞笛,女巫结束分行立。”唐朝据说以口哨发出怪声,也可避疫,这种口哨声叫做傩声,如卢同诗:“傩声方去病”,“傩声”|可能也是巫术。唐朝傩礼要击鼓吹笛,已经有点娱乐气氛了。
宋朝医学相对发达,防疫观念变了,过年过节,朝廷要以防疫药物辟瘟丹等赏赐朝官,居民年节也以辟瘟丹、苍朮等药物为礼品互相赠送。宋朝也未完全排除傩礼,宫廷过年也用女童化妆为“六甲”“六丁”诸神,还化妆有披毛长角的“十二兽”,但没有汉朝傩礼那样乱挥燎火,乱射箭掷瓦砾,喊打喊杀的紧张气氛。都市民间过年只有放炮仗、挂桃符、贴春联、画门神、贴钟馗像、饮防疫的屠苏酒。市井也有乞丐三五成群,化妆为神鬼判官钟馗,敲锣打鼓沿门讨赏。宋朝傩礼巫术已经淡出,而娱乐性却加强了。
自西周至唐宋,未见傩礼有奉神像出游,更无以仪仗、鼓乐、旗幡、歌舞、杂伎、百戏陪神像出游之事。而佛教之所谓“行像”掌故,却与近代迎神赛会的仪式极为相似。
佛教“行像”原为西域佛教国习俗,晋高僧法显往天竺求经,曾在西域于阗国目睹该国于四月八日佛诞日奉佛像出游“悬缯幡盖,庄严供具”的盛况。佛教传入中国,西域许多有关佛事也在中国产生影响。中国的南北朝时代佛教达于极盛,尤其是建都洛阳的北魏王朝,信佛更为狂热,北魏全盛时洛阳城内外佛寺多达一千三百余所,多穷极壮丽豪华。北魏人杨衒之有《洛阳伽蓝记》,记载其时洛阳奉佛像出游之盛况。
佛像出游之盛况。有《景明寺》条,极写该寺往日庄严华丽,并谓此寺为洛阳各佛寺之首,每年佛诞各寺佛像皆来此寺集会,接受皇帝散花。各寺佛像来会时:“于是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旛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有《长秋寺》条,记该寺佛像出行至景明寺集会时:“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迭相践跃,常有死人。”(按“辟邪”是传说中似鹿长尾二角之异兽,“师子”即狮子,皆百戏化妆非真兽,“彩幢上索”,是踩高跷与走索)。有《宗圣寺》条:“此像一出,市井皆空,炎光腾辉,赫赫独绝世表”,其妙伎杂乐,不减于长秋寺。有《昭仪尼寺》条,记该寺佛像出行,伎乐之盛也同于长秋寺。
唐朝佛像出行,典礼也极隆重。唐高宗时,高僧玄奘奉佛像佛经入住慈恩寺,高宗特出宫禁所用大幡,并敕九部乐及出京师各寺之幡盖众伎陪行。稍后玄奘迎慈恩寺碑文入寺,高宗还亲临安福门观礼,并赦令导以天竺法仪幢幡,陈列三十里,车千余乘,士女观者百余万人。唐宪宗时西明寺僧迁寺中佛像于开业寺,宪宗命以:骑军前后冀卫,其徒以幢盖引侍,数里不绝,观者倾都。以上数据具见《旧唐书》、《慈恩传》、《册府元龟》等书。
鄙见认为傩礼之形成,初始或与上古之巫文化有关,后世演变为祈福消灾与文化娱乐并重的迎神赛会,可能是逐渐受佛教文化影响。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朱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