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外界分析差异大 中国经济需搞好平衡
中新网2月10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10日发表评论说,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差异很大。悲观、乐观、观望,三种观感,各占其一;宏观切入,微观视角,得出的结论很难统一。对于决策者而言,今年的政策实施恐怕更要处理好“平衡”。
文章摘编如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报告,认为中国需要准备好一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大约3%的财政刺激方案。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1月份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7%,涨幅创下2009年12月以来的新低。部分专家指出,实体经济急需“输血”。
无论是国际组织的说法,还是官方的统计数据,都指向“2012年,中国该刺激经济”的诉求,倘若再联系市场微观主体——一些中小企业对经济前景的悲观、对宽松政策的渴望,理论与实际都似在表明刺激经济的必要性。
IMF的判断显然具有目的性,通过凸显欧洲债务危机与中国经济的紧密关联,促使中国出手。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之后,外界对此的寄望进一步增加。但是,IMF的论断也明显低估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一则,中国多年经济增长的积淀会为抵御风险提供坚实基础;二则,近年来中国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再则,经过有针对的调整,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已较前些年有所下降;最后,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将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风险。
今年以来,即使身处海外,也能明显感受到,外界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差异很大。悲观、乐观、观望,三种观感,各占其一;宏观切入,微观视角,得出的结论很难统一。对于决策者而言,今年的政策实施恐怕更要处理好“平衡”。在欧洲债务危机问题上,平衡对欧战略与自身利益,在保护好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与引进技术来源地的同时,确保中国在欧洲投资不遭受损失。当然,最大的平衡要属宏观政策松与紧的平衡。是否应当、在何时机刺激经济恐怕也需取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