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湖的今昔
此次夜游秦淮河,有点儿失望,因那一份腻腻的旧时六朝月色已褪化得杳无痕迹,倒是当地文艺界的小高,带我游览玄武湖,意兴盎然。
到南京,游览玄武湖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
曾记得,三十年前的八月初秋,我们一行十余众,抹上一身绚丽的霞彩,通过古色古香的玄武门,来到玄武湖畔,我们曾为眼前的绮丽景色着迷。秋水明亮,玄武湖千顷波涛,静得如一个处子,亮得似一面镜子,湖波将天边的残阳,反射出金光粼粼,彩霞似锦。我们都陶醉在这夕照昏黄的美景中。
眺望对岸,一列崭新的建筑物整齐地倒映在水中,与湖畔竖着的大红牌子,构成一幅既有新意境又有富丽的图案。
今次冬游,玄武湖一点也没有瑟缩的况味,却涂上淡淡苍茫,又不失韵味。玄武湖历史悠久,自东晋以来,便是京都胜迹,古称后湖,又名练湖,后因荒废,以致逐渐淤塞,明太祖奠都南京后,曾加以浚深,并在湖中辟若干个洲,建设一个图书馆;国民党时期,改为五洲公园。后来政府将玄武湖加以整修;绿化,并于1954年筑一条1600米的长堤,穿过湖心,连接湖中数洲,沿堤两岸,栽植杨柳、桃花、杏花,刻意美化,使玄武湖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玄武湖于春秋季最美。春天紫金山上嫣红的桃花与雪白的梨花,将湖水填上绚烂缤纷的色彩;秋天,枫红芦白,又是另一番景致。上一趟来得早,枫叶未红透,芦花也未尽白,虽然这样,却又有清雅、恬淡的感觉。
三十年前目睹玄武湖荷花的盛放,湖心荷叶田田,随风翻动,宛如一道凝碧流浪,送来缕缕幽香,与临湖摇曳的柳绿,配搭那么谐适、浑然一体。
如今荷花已凋萎,残枝败叶,蔚然国画中的残荷,十分别致。
玄武湖除了著名水产如鱼、藕、莲子等,也是盛产水果的地方,如樱桃、杏等,记得当年甫抵南京时,便听到一首歌谣,琅琅上口,歌谣唱道:“长江水山上流,漫山遍野绿油油,果树湖山头,行路不小心,果子打到头。”这首歌谣,唱出了长江两岸的好风光,也是今天玄武湖的写照。
我们在玄武湖漫步,近处是如织柳林,远山如黛,湖心萋萋芊芊,树丛中露出红墙绿瓦,湖光山色,如诗似画。竟不似残冬,更像春深。小高说,南京这些年天气暖和得多了,冬天大都徘徊在十度左右,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
我们真想投身湖中,驾一叶扁舟,抹一身残阳,轻棹画桨,穿梭往还于柳弦中,去捕捉湖光水色,奈何晚上有宴会,只好踏上归途。
回程路上,小高特别提到玄武湖之名的来源:
玄武湖古称桑泊。原来只是一块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沼泽湿地,湖水来自钟山北麓。三国时吴王孙权引水入宫苑后湖,玄武湖才初具湖泊的形态。因为玄武湖位于燕雀湖和宫城之北,故又名“后湖”或“北湖”。秦始皇灭楚后改金陵为秣陵县,玄武湖更名为秣陵湖,因汉时秣陵都尉蒋子文葬地湖畔,孙吴时孙权为避祖父孙锺名讳,遂名“蒋陵湖”。刘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对玄武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挖出来的湖泥堆积在一起,成了露出水面的小岛。其中最大的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合称“三神山”,或许这就是今天玄武湖中梁洲、环洲和樱洲的前身。传说刘宋元嘉25年(448年),湖中两次出现“黑龙”(很可能是扬子鳄,俗称土龙),因而又改称玄武湖。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