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祝福结善缘 员工跳槽企业免惊
职涯就像马拉松赛,在这场赛局中,有的人可以陪着跑一年,有的人可以陪着跑10 年、20 年,都是一种缘分。既然是缘分就要结善缘,当苦心栽培的优秀同仁离开,除了祝福,更献上鲜花,主管时时抱持这样的意念,员工跳槽,企业免惊!
世界银行(World Bank) 发布《2012 全球经济前景》(Global Economics Prospects 2012),全球经济成长率调降为2.5%,世银并提出警告全球经济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各国不应松懈。尽管当前经济展望并不乐观,有些高科技公司已采取放无薪假或冻结人力以为因应。但依旧有许多企业求才若渴,尤其钟爱能促进企业绩效成长的高潜力人才,对其动之以情、诱之以利,频频释放关爱的眼神,让高潜力人才心猿意马,而所属企业警笛频响。
韩国为微软、可口可乐、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4 千多家企业挑选并推荐CEO 与中阶主管的猎人头公司Careercare 社长申炫满曾说,在企业动荡不安之时,就是人才的机会来了;而美商韬睿惠悦台湾分公司人才与奖酬咨询总经理魏美蓉也同样强调:“好的人才绝对会有很多机会的,这是无庸置疑。企业与其担心或防范绩优员工跳槽,不如关心这些人才为什么想跳槽。”
她指出,根据美商韬睿惠悦2010 年针对400 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员工离职前三名原因为:1. 更多职涯发展机会;2. 薪酬增加;3. 更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而于2011 年针对企业能够吸引人才(包括婴儿潮世代、X 世代、Y 世代)的调查则显示:1. 职涯发展机会;2. 具挑战性的工作;3. 具竞争力的底薪,为人才留任主要原因。
“企业强调要倾听顾客的声音。实际上员工就是企业的内部顾客。企业主透过上述分析,掌握员工真正想跳槽的原因,进而思考怎么在企业内创造留才的环境与制度”她说。
魏美蓉举例来说,当企业主分析员工跳槽其它企业的原因是为了到大陆发展,及获得更好的薪资福利。企业主要想留才就要想方设法地为员工创造在台湾发展的机会。她以实务经验说,台湾企业要创造发展机会并非没有优势,实际上,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多数的台湾企业都会到海外拓展市场,进而将台湾提升为研发或管理总部,藉由营运模式升级、转型,反而比到大陆发展更能满足人才对职涯发展的需求。
而在薪资奖酬的方面,根据美商韬睿惠悦针对台湾地区的薪资福利调查报告显示出,在跨国企业工作的员工,平均薪资奖酬会比一般企业多出15%∼ 20%的比例。“企业除了要从员工关心的‘点’来思考人才异动的原因,更需进一步凸显自己比其它企业的优势。比方说,重视员工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的制度、主管领导风格为人性化的管理等。”她提醒说。
而根据韬睿惠悦2011 年一项针对全球员工意见调查、以及台湾员工意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员工敬业度、认同感对提升企业的纯益率、股东权益报酬率等多项财务指标有显着正向的影响。
取代成本&客户贡献度
104 人力银行曾于2011 年12 月针对会员企业调查指出,当员工宣称因个人因素或被高薪挖角跳槽时,有高达5 成5 的主管想挽留员工。
但留与不留之间,要如何拿捏眉角?如何评估?魏美蓉以实务经验给予评估原则的建议。她说,企业可以“取代成本”/“对客户提供价值”作为纵轴与横轴的坐标画出象限(参照表一),接着对组织现有人才进行盘点。
“企业要留任的人才毫无疑问是落在‘取代成本高、对客户(内部以及外部客户)提供的价值高’的象限上。针对这些绩优人才,再进一步分析他们关心的什么?能够吸引且留任他们的是什么?”她强调地说。
魏美蓉解释说,绩优人才不会只满足现状,他们首先会关心产业的前景、企业的发展;其次,他们会在意自己有哪些机会可以不断成长;再者,企业会藉由哪些训练机制、提供哪些资源来协助自己成长。
以绩效奖酬制度为例,绩优员工多因努力或聪明而在组织中展现优异的绩效。“因此,他们会重视公司制度是否与‘努力→绩效→奖酬’的激励循环环环相扣?是不是有公正性?所以,企业就必须在有形的薪资、奖金与无形的激励、鼓舞做出明显的差异化。尤其是,当景气不佳时,让企业的资源变少的情况下,更需从组织长期发展来思考,而以绩优员工的角度来订定绩效奖酬的差异化,让绩优员工取得多数资源,藉此留住人才,将来景气变好时,企业才会更有机会与能量反转。”她强调地说。
实际上,另一个会影响绩优员工留任意愿的是主管的“领导力”。根据韬睿惠悦2012年一项针对74 家人资主管的调查显示,员工对公司满意度最低包括:“薪资福利”、“领导力”、“沟通”、“被授权并参与决策”以及“训练与发展”等5 大面向。若以薪酬福利方面,企业可以藉由充分与员工沟通制度,落实与绩效连接的执行面向来改善。但魏美蓉提醒企业需留意的是“领导力”,管理团队必须清楚勾勒未来的愿景、并且和员工充分沟通。
她说:“管理要有追求绩效的硬道理,也要有感谢、关怀员工的软道理。”魏美蓉举自家企业为例。“我们透过每月举办‘就是要感恩’的活动,让同仁有机会上台表达对任何人的感谢。在那个场合里,我看到很多同仁真诚的表现。其实,企业不是强调要提供顾客感性的服务,换个角度来思考,对员工为何不能多一点感性管理、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给予的尊重、关怀。”
(摘自台湾《能力杂志》2012年2月号 文/黄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