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牌靠什么出头天?
当营销预算拮据、手边又缺乏资源时,小品牌靠什么出头天?小品牌如何改变思维,运用独特的市场区隔和创意开拓蓝海?
2011年底,正当欧债危机再度波及台湾代工业,订单减少、无薪假、降薪、裁员的隐忧,使得许多科技业垄罩在愁云惨雾中。同时,我们却也看到不少台湾自创的小品牌,即使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低、市占率小、营销资源少仍力争上游,以惊人的速度陆续窜起,竞争力直逼广告量大,资源也多的大品牌。
10多年前台湾的中小企业,一直被形容成刻苦、坚忍、默默付出的社会中坚份子,只有埋头苦干才有出头的一天。但随着营销工具愈来愈多元,经营模式也不断创新,使得风格鲜明、定位清楚的小品牌,即使面临历史悠久、营业额大、市占率高、拥有全球营销资源的竞争对手,也能用独特的市场区隔和创意掳获消费者的心。
像是,以帆布转印技术开发创意商品的娇蕉包,拢络一群死忠顾客;靠着平价与好质量的Lativ、UNT,则杀出网购新市场;即品网因为有网络和多家实体通路双管齐下,使得即期品也能接触到想省钱的顾客。
独家专卖 产品无可取代
要在各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出人头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力是基本条件,但随着消费族群愈来愈分众、喜好多变,平凡无奇的大众化商品,似乎也愈来愈难以满足所有顾客。
多数大品牌因为组织庞大,生产线复杂,又有品牌形象的包袱,即使愿意花大钱的大有人在,却往往难以针对小众市场推出专属商品。因此如何快速因应需求,提供具特殊功能或风格的客制商品,就成为小品牌建立区隔、力拼市场大鲸鱼的关键之一。
这个理论即使在看似饱和、充满竞争者的碳酸饮料市场照样行的通,只要商品够独特,小品牌也有机会蓬勃发展。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灵机一动,脑中浮现一款从没生产过的汽水口味,于是你跟着网站上的流程,这边加个1%的香瓜,那边又加个2%的葡萄、香草冰淇淋以及小苏打。然后再略为包装一下这瓶汽水,为它上些颜色、贴上标签,最后再订个一、两瓶。不出几天,你自己设计的专属汽水,就可以送到府上,让你尝鲜。
不只这样,如果你设计的汽水,甚至比坊间大厂的汽水,更受其它消费者喜爱,这时,每卖出一瓶汽水,你还会收到一部分的权利金……,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下,有谁不会大力帮忙推广自己的汽水呢?
看准新时代消费者受到网络的影响,勇于尝试又渴望分享,美国uFlavor就计划将旗下汽水产品交由网友开发。除了鼓励网友们从近100种口味中调配出独家配方外,也会从网友的响应和销售数字,来决定哪些口味是否量产。
目前uFlavor虽然还没有实体通路,不过可从官网上预购首推的四种口味,每瓶约2.99美金(约台币90元),半打14.99美金(约台币450元),预计将在2012年2月开始出货,7月份则将陆续开放网友自行调配口味。
除了开发独家商品,小品牌开创蓝海的成功关键在于,发觉那些没被照顾到的族群,因此事前深入剖析目标对象的轮廓,并透过各种社群工具与关键决策者、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关系,将有助于发掘他们的独特需求。
极简服务 为客户省下麻烦
多样化的服务,一向是过去许多品牌在为自家服务宣传时的关键词,但消费者真能理解,并用的到所有服务吗?这些服务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
对于当下有迫切需求的消费者而言,有时精简的单一服务,反而比提供多种不相干的服务,更能凸显品牌与众不同之处。如果能用最合理、方便的方式,为人们省下时间和金钱,则最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许多车主都有共同的困扰,碰到不小心把爱车撞凹,或是因故抛锚时,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该找谁维修。而且维修价格多半不透明,如果不是让维修厂漫天喊价,就是得大费周章的开着破车四处找人估价、比价,相当麻烦。
2010年才刚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的一家软件公司发现这项需求,设计了一款名为Body Shop Bid应用程序。车主只要透过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将车子受损状况拍下,上传到Body Shop Bid,并附上相关文字说明,以及该车辆的识别号码。
接着,在24小时内,车主就会收到来自各家邻近修车厂的估价单,轻松选择价格最合理的修车厂,据称可为车主们省下高达60%的修车费用。当然,Body Shop Bid也会从每笔成交的修车服务,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
Body Shop Bid目前仅有7名员工,不过简单便利的接口和媒合平台,已在芝加哥当地吸引275家修车厂争相合作,更在上线后五个月内,累积开出150万美金(约台币4,528万元)的估价单。这样的好成绩,也使Body Shop Bid继第一年获得Groupon旗下Lightbank提供的25万美金(约台币755万元)创业基金后,再次吸引New World Ventures和OCA Ventures两家公司加码投资100万美金(约台币3,019万元)。
(摘编自台湾《动脑》2012年2月号 文/吴恬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