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幸福的“龙”

2012年02月02日 16:15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玉兔承欢家家乐,金龙兆福步步高。龙在我们中国,真的是太幸运、太幸福了。今年北京地坛龙年庙会的吉祥物,就选定为“福龙”。年前我去北京的一家年货市场,发现已经摆满了成千上万条“福龙”。大大小小,红黄蓝绿,一个个都活泼可爱,栩栩如生。

  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象征。龙的足,为九州岛列土封疆;龙的心,为民族寄托希望;龙的魂,为华夏谱写篇章;龙的骨,为中国铸造脊梁。滔滔黄河、滚滚长江,流淌的是龙的血脉;五湖四海、三山五岳,翱翔的是龙的翅膀。龙的故乡,经历了千年沧桑,依旧巍然屹立;龙的精神,遭遇了万场风雨,仍然奋发向上。

  龙的历史,在我们中国已经很长。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卜辞中,就有结构完备、写法多样的龙字。当时的甲骨文字尚未定型,同一字往往有几种或多种写法。而龙字的写法特多,竟有一百三十多种。虽然形体稍有差异,但所描绘的都是一种头部硕大、有角有耳、体长有鳞、曲尾无足的动物。可见早在三四千年以前,龙就已经在我们祖先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那么究竟有没有人见到过真正的龙?春秋时代的《左传》曾有这样的记载:“秋,龙见于绛郊。”这个“绛”,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襄汾县,当时属于晋国的国都。据说在襄汾县郊的泰山沟,至今仍有晋献公的“观龙亭”遗迹。当年晋献公是不是真的看到了龙,如今已无从考证。《左传》所载他和蔡墨的对话,也只是说古时曾经有个姓董的商人,非常喜欢龙,并给外来的龙提供充足的饮食。于是很多的龙都到他那里去,人们便称他为“豢龙氏”。至于人世间是不是真的有龙,晋献公自己也将信将疑。

  另一则来自《史记•封禅记》的故事,则更为有趣。其中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作为炎黄子孙,当然希望黄帝有个好的归宿。但一条龙,能够驮着七十多人上天,就像现在的飞机一样,确实有点神乎其神。

  对于龙的形状。历来也是众说纷纭。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王充则在《论衡》中讲:“世俗画龙,马首蛇尾。”更多的说法,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而到今天,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也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古代写龙的诗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峤的《龙》:“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这样的龙,可谓是无所不能。还有金代完颜亮的《咏龙》,也很有特色:“蛟龙潜匿隐苍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很有中国人的特色。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 文/汪金友)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