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为何地震频发
张晓东(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主任)
今年以来全球发生了很多地震,最有影响的是1月13日海地发生的7.3级地震,2月27日在琉球群岛发生的7.2级地震和在智利发生的8.8级地震。3月4日又在台湾的高雄发生了6.7级地震。这些地震有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例如海地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据估计达到了20万人,智利的8.8级地震,震级相当高。这些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很大。比如,台湾的高雄地震使中国大陆的华南地区普遍有震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的这些强震活动必然引人关注。实际上,据1900年资料显示,全球平均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18次,八级以上地震1次,但这些地震发生的时间是非常不均匀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今年以来,截止到目前全球共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有2次是智利地震的余震,尽管这些数字略高于平均数,但综合考虑,目前地震活动仍在正常波动的范围内,是全球地震活动的一种正常的涨落现象。
此外,本世纪以来,全球八级以上地震,尤其是八级以上强震的次数较此前的40年明显增多,与上世纪上半叶的强震活动特征类似,有一些人管这种现象称为“全球强震活动的百年周期”。这是一个近似粗略的说法,用于概貌性的描述,全球强震活动数十年的特征,并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证明和检验,所依据的数据也主要是1900年以来有地震仪器记录的强震,由于时间尚短,还需要继续探讨。还要指出的是,将8.8级巨大地震与6.7级的强地震等同讨论也不太合适,两者在每年发震的次数和释放的能量悬殊都很大,全球每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1次,但发生六级以上地震多达134次。
从板块运作的角度看,全球划分为七个板块,板块边界往往是地震活动集中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地震活动带”。从地震活动的总体分布统一来看,全球的七级以上强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从1900年以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七级以上强震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环太平洋地震带发生的地震占全球的80%以上。从动力学和运动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太平洋板块中部的洋中脊的快速扩张,太平洋板块向东西两块扩张运动非常强烈,当其在太平洋板块的东西两侧分别与美洲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即产生强烈的地震活动。由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空间尺度非常巨大,板块运动的速率高,从而使得环太平洋地震带强震频次明显较高。由此可见,太平洋周边地区,地震多发并不奇怪。是由全球构造及板块运动特征所决定的,近期发生的智利8.8级大地震即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我国地震的特点是什么?
张晓东
在全球范围内,大地震主要集中在两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位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呈现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
首先,频度高。从上世纪到现在,全国共发生五级以上地震3000余次,六级以上地震800余次,其中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11次,中国大陆面积占全球大陆面积的1/14,而地震却占全球大陆地震的1/3左右。
其次,强度大。自公元前1831年有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8级以上地震达19次。本世纪以来,全球发生13次八级以上特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有两次。分别为2001年昆仑山8.1级和2008年汶川8级地震。
再次,分布广。我国所有的省份都发生过五级以上地震。其中31个省(市、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9个省(市、区)发生过七级以上地震。
最后,震源浅。中国大陆地区95%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在40公里以内,尤其是东部地区,一般在十至二十公里,震源越肤浅,造成地表的破坏越严重,对人类的危害就越大。
地震后会引发哪些次生地质灾害?如何预防?
韦方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所9位同志将携带两架无人驾驶遥感飞机,预计于17日进入到灾区。目前当地具体地质情况还不是特别清晰,但是我们预计青海玉树震后次生地质灾害不会像汶川地震那样严重。这是因为玉树地区属于高原,位于长江上游,主要河流是通天河,当地高山峡谷区少,地形并不陡峻。而且现在未到雨季,不会像汶川地区那样崩塌、滑坡、泥石流众多。
我们经过初步分析认为,当地可能发生的地质次生灾害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水库坝体震毁。玉树地区是半干旱地区,小水库较多,现在已经有消息说玉树当地的水库坝体有震裂的情况。对于这些重点区域,我们的科技人员将深入现场进行灾害评估,并制定具体的减灾措施。
地震次生灾害是指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层面的,如滑坡、崩塌、滚石、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和溃决水灾,发生在深海地区的强烈地震还可引起海啸;二是社会层面的,如道路破坏导致交通瘫痪、煤气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灾、下水道损坏对饮用水源的污染、电讯设施破坏造成的通讯中断,还有瘟疫流行、工厂毒气污染、医院细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
历史经验表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有时比直接灾害还要大。如果防范不及时有效,由原生灾害引起的次生衍生灾害,会形成灾害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多种灾害还会同时发生,由灾害链放大成灾害群。
由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往往是由局部强降雨引发的。防范这类次生灾害最重要的是进行天气预报检测,特别是要关注强降水预报。
滑坡、崩塌发生前常常会出现一些征兆:如在坡脚处土体凸起、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涸、井\(钻孔\)水位突变;山坡上、房屋或地面上出现裂缝;山坡或坡脚出现石块、土体坍塌和松弛;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树木枯萎或歪斜等。如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撤离危险区。这些年来,我们在有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危险地地区,对群众进行了科普,让他们进行自我观测,一旦有危险迅速撤离,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发生地质灾害时,如果正在滑坡体上,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转移。一般向山坡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当无法跑离时,应就地抱住大树等物或原地不动。当处在滑坡体前缘或崩塌体下时,应迅速向两边跑离,尽快脱离危险区。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玉树地震医疗救援的难点在哪里?
熊利泽(第四军医大学国家医学应急救援队队长、西京医院院长)
由于青海玉树海拔达3000多米,目前的最低温度在零下4摄氏度左右。在低温缺氧的天气下,相对于温暖天气,人的行动较为不便、生存较为困难,不利于救治伤员,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废墟下的幸存者生存的时间和质量,对展开救援工作极为不利。
由于玉树位于高海拔地区,缺氧,地广人稀,不通火车,并且因为地震对当地公路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会影响到运送伤员的时间和效率,直接影响救治伤员的效果,我们认为空运伤员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们这次组建的国家应急医疗队首批60名队员15日上午从西京医院出发,赶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因为考虑到天气寒冷,医疗队携带了大量棉衣、棉鞋等棉织品,现在还缺少一些棉制帐篷,单体帐篷在低温环境下很难抵御寒冷天气,对救治伤员会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当地的幸存者在过渡期间,也亟须大量的棉制帐篷暂时安家。
此外,考虑到玉树州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近几年该州动物间鼠疫疫情活跃。对疫情防控,因为此前的汶川地震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布控,我们在第一批医护人员中也安排了两位传染病方面的工作人员,在第三批队员中我们成立了防疫队,已经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可以出发。(张蕾 齐芳 金振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