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借西南大旱缩小城乡用水差别——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借西南大旱缩小城乡用水差别
2010年03月30日 08: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农民生活一个靠天,一个靠政策。干旱是天灾,天灾下水利设施的作用就极大地显现出来了。此次西南旱灾暴露出农村的水利设施建设不够,加之过去一些建好的水库和灌溉系统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而失去管理,最后严重荒废,导致灌溉能力大大减弱。云南的降雨量丰沛,如果山塘、坝塘、水窖的功能都能发挥出来,农民在这次大旱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

  修建水利设施对城市和农村同样重要,但此次旱灾显示出城乡用水的极大不公平性。水利设施建设嫌贫爱富,明显向城市倾斜。水务的口号是“民生水利,惠泽民生”,可许多地方的农民想修条管道,将山沟里的水引到水窖里,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没有钱。这里面有政策原因、技术原因,更有经济原因。不少村民居住在山上,水要往高处走很困难,购买抽水泵等供水设施需要钱,可农民穷,他们掏不起这个钱。很多住在大山上的人,看得见水却喝不到,基本生活生产用水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奢侈。

  农民用水困难,其实也是城乡差别的一种体现。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向发达地区优先配置资源,一旦受灾,不发达地区最先受损失。土地是看得见的资源,水是隐性资源,农民意识不到,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民的水资源利益问题也考虑得比较少。在一些库区,村民们靠着水库却喝不到水,原因之一是农民分散居住,几公里一个村庄,供水成本很高,农民只能望水兴叹。

  干旱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增加,但干旱却没有使城市的用水量得到限制。昆明松华坝水库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显示,昆明主城全天用水量约为80万立方米,和往年同期差不多,而洗车、洗浴中心、园林绿化等大量耗水行业仍然在运行。干旱发生这一个月以来,云南某公司的瓶装水销售量提高了20%到30%,一方面是由于天干燥热,市民的生活用水量增加;另一方面是市民和机构买水捐赠给灾区。大旱当前,各单位都在号召市民捐款帮助灾区渡过难关,但捐款、捐水都是被动抗旱、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节约用水并没有真正进入国民教育,与其花那么大成本送水,还不如采取有效措施节水,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水源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上。

  同时,在水利设施建设上,要有长远眼光。昆明市人均淡水占有量仅260立方米,不到国家标准的1/8,是全国14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甚至低于严重缺水的北京、天津、唐山,处于全国极低水平。但昆明云龙水库在这次大旱中显示出了极强的抗旱能力,保障了昆明城区的用水。该水库是昆明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占昆明主城供水总量的70%以上。10多年前修建这个水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可是当时的昆明市领导顶住压力,不急功近利,10多年后云龙水库的效益才显现出来,在大旱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是每个人都应该享用的,但为保证城市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不得不作出牺牲,人为地制造了不公平。此次西南大旱应该引起制度上的反思,科学救灾要立足长远,借这次抗旱来缩小城乡用水的差别。解决旱情的最根本方法是改变环境和经济格局,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经济格局应该向农村倾斜。如果环境格局、水资源格局的改变做不好,城市最终会受到影响,因为城市和农村唇齿相依。张文凌 黄涛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