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风刮过,3000米海拨的云南寻甸县功山镇中心小学被飞扬的沙土包裹了。没有琅琅的读书声,操场上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老师告诉他们,不要剧烈活动,因为学校快要枯竭的水源已经不能承受孩子们的饮水需求了。
教师带头捐款打井
爬过一座陡长的山坡,正在兴建的功山镇中心小学出现在视野中。从外表看,这座崭新校舍与周围贫瘠的民房有些不协调。中央教育财政的直接拨付解决了这个学校443个孩子的就读问题。以前的老校舍因为不符合抗震标准已被弃用。
“新校舍建成是件大好事。可没想到眼前的大旱来得这么凶猛。水的问题解决不了,恐怕这新校舍也要弃用了。”该校负责人陈永能说。
公开资料显示,寻甸县有各类学校242所,其中:中学20所,小学215所,其他7所。在校学生79280人,教职工3722人,近10万师生的饮水问题,成为全县头等大事。
“现在镇里的中心学校(当地教育办事部门)也陆续接到一些社会援助,但杯水车薪。”陈永能的一位同事说。功山镇一些教职员工说,此前,当地已经组织过大范围的捐款行动。希望靠“自救加外援”的方式缓解当前困境。
昨日,记者在进山前购置了一批矿泉水本欲送给功山镇小学。但陈永能说:“我们还有那口井(后山水池),这些水还是留给像柳树河那样的学校吧,他们太需要这个了。”
农民不放弃牲畜庄稼
在功山镇,一些当地民众反映,这里的生活用水价格奇高。但为了生活下去,即使水资源已经被炒到了30多元/方,人们还是要买。每天临近中午的时候,到镇上卖水的村民就会开着农用车到镇上“送货”。因为人多,这样的“送水”行动往往还供不应求。
“我们自己也打井,但经常是白费功夫,挖到7、8米都不见有水。”甸头村一位村干部说,在当地打井分两种,一种是叫“人工井”,这种水井深度一般在12—15米,需费用约为2000元/口;而深度在30米左右的“机械井”由于涉及柴油、钻探等开支,每口造价高达8000元。
甸头村一位村民说,打井困难重重,让村民不堪重负。进入功山镇前,一些村民正在快要枯死的蔬菜田里平整土地。与一些地方不同的是,寻甸乡民们说,尽管没有足够的水源,他们仍不想放弃家里的牲畜和耕地。现在村民都自发地将一些生活污水集中后用来“泼苗”。他们说,在旱情过去以前,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农产品不至于“绝收”。
民众呼吁平衡水资源分配
公开资料显示,2008年寻甸县地方财政总收入37838万元,仅占昆明市0.89%,为昆明市第1名的五华区的9.4%,在全市仅高于禄劝和富民,排第12位。在当地一些官员眼里,虽然县财政每年都在增长,但因为先天资源不足,一直在“拖后腿”。
“大旱当前,情况堪忧。”当地一位曾在镇政府工作过的女士说,和很多地方一样,水资源的“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在这里一直或多或少存在。为了最大限度地拉动GDP,工业用水和城市用水历来“理所当然”,这一现象在大旱之下必须调整。
实际上,当地正在建设的一项耗资18.63亿元的水利项目“清水海引水工程”一直与寻甸县民众密切相关。这一工程的核心,是通过工程措施将包括寻甸境内的清水海、板桥河、石桥河、新田河水库、塌鼻子龙潭、清水河左支和右支、恩则河及罗白河等水源的部分水量调往昆明城区。
当地的宣传显示,该工程并不是单一的供水项目,还将开展大量的水源环境管理工作,项目曾争取到50万美元的联合国人居署赠款,用于水源保护区的环境改善。
但现在,一方面是因为滇池污染无水可用的昆明需要“解渴”,另一方面是寻甸、嵩明两个县城的抗旱需要,该工程面临巨大考验。 南方报业特派记者纪许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