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抗旱呼唤基层和自治组织的力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抗旱呼唤基层和自治组织的力量
2010年03月26日 09: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抗旱救灾已成西南五省市最紧迫的政治主题,资金、人力包括捐助,以及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措施,都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旱区。我们看到种种供给都是来自政府层面的,那么,灾情最先袭击的旱区农民又该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对抗旱灾呢?

  凤凰网“穿越特旱区”行动组穿越云、贵二省,在云南砚山县者腊乡掰听村所看的一幕是,由于基层村组织缺位造成村民在领水问题上的无序。消防队10吨水的水车,在保证老弱病残幼供给之后,水该先送给谁,每个村民都希望送水车都送到自家门口,缺乏调度和协调。这个时候,村民们都在不无遗憾地说一句“没有村长啊”。(凤凰网3月24日)

  掰听村原来的村长因为待遇低和不被村民理解,早已经到广东去打工了,这个村庄的村务治理3个月来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掰听村的情况有些特殊,但那些有村长的村子就能够极大地发挥基层的组织作用吗?

  我想起了去年的北方旱情。因为北方几省是粮食主产区,抗旱的主题是保农耕。我去采访一位本省农科院的专家,他给我列举了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从“一五”到“十五”之间的数字比例,明显地逐年下降。他同时提醒我,在国家投入比例下降的同时,农民自己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比例也在减少—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由于对“搭便车”的经济顾虑,使得农民不再热衷于去修农田水利工程,水渠、机井等都基本不做了。

  在有村长的村庄尚且如此,何况掰听村这样村长缺位的地方呢?

  现在,抗旱救灾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但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问题不可能每次都靠外地支援、企业捐助、军队战士集中力量打机井、寻找水源这样的非常规措施来解决。政府首先应该加大投入,任何“经济条件不够,基础建设设施受发展条件制约”之类的托辞,都不应该挂在嘴上。但在政府加强力量的同时,基层组织自身包括任何形式的村民经济体,都应该发挥作用,在日常的生产中也好,在临时的应急措施也好,都应有自己的担当。

  作为应急的办法,旱区的青壮年劳力很多都外出打工,一是节省本地水源,一是可以做到减产不减收。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留下的老幼妇女怎么办,靠他们来抗击大旱吗?云南曲靖市陆良县就是其中的一个样本,陆良县人武部一名官员也坦言,“有效劳动力大量外流后,留守在家的妇女儿童如何抗击这百年大旱确实是个问题。”(《南方都市报》3月24日)

  基层组织和自治力量在灾难面前的“中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非常时期需要政府层面的国家力量介入,但灾区群众也应成为对抗旱灾的主体力量之一。作为直接面对旱灾的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谈到日常水利基础建设时,我采访的那位农业专家说,“有两个解决方法,一个是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相邻地块统一施工,大家凑点钱打井修渠。还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进行规划和建设。”把这个日常生产思路换到灾区之前的抗旱上去,旱情不是一日形成的,农民是旱情的神经最末梢,如果每个村庄都有强大的基层组织、有专业的农业合作组织,一些条件好的合作组织承担国家项目,那么,水利建设、抗旱救灾集结号的吹响、救灾物资的有序发放,肯定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蔡晓辉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