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将价值20万元的125吨的“爱心蔬菜”运往东兰、巴马、凤山、乐业等4个重旱灾区县,帮助重旱区群众渡过难关。 中新社发 喻湘泉 摄
中新社东兰3月24日电 题:广西特旱山村:总理问灾后的故事
中新社记者 蒋雪林 王婧
3月下旬的广西东兰县,要是在往年,早已是春雨绵绵。而如今,这里虽然浓云密布,可雨就是下不下来。
今年的东兰,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旱。
当记者造访广西东兰县三石镇巴造村时,76岁的黄妈秋抱着4个月大的孙子坐在家门口的小坪里。她抬头望天,看上去她眼里对雨充满渴望。她告诉记者,从去年的7月份开始,东兰就持续着这样的天气,一共只下了两三场零星小雨,连路面都没打湿,就停了。
2月12日,农历的腊月廿九,黄妈秋就在这个小坪里,见到了温家宝总理。
“我有福气啊,这么大的年龄还能够见到总理。”黄妈秋一脸幸福,“总理来了以后,好多困难都解决了。”
东兰是个很偏僻的地方,是广西的大石山区。对于黄妈秋来说,别说总理,县里的干部都少见。东兰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东兰是大石山区,80年前,这里成了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后形成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地。黄妈秋的父辈们,当年不少人与邓小平闹起了革命。东兰县当时共有9000多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6339人被敌人杀害,仅记录在册的烈士就有2227人。
为了让这块红土地尽快脱贫,2003年,广西在东兰、巴马、凤山等3县开展了“老区基础设施大会战”,给村民兴修了一大批水柜,“希望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水柜,就能够实现旱涝保收。”东兰县官员陆锋说。
但这场大旱情远远超过了预期。2009年东兰全县总降雨量同比减少60.7%。
因为大旱,惊动了千里之外的中南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年春节前决定到旱区视察工作,第一站就是东兰县的巴造村。
温家宝在巴造村视察时希望把上世纪70年代的水利恢复起来。目前,一场大规模的修渠运动已在巴造村轰轰烈烈地展开。已经80高龄退休的王老师还扛着锄头去挖水渠。
东兰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温总理离开东兰县的一个月里,整个东兰县先后组织兴修水利5处7.9公里,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420亩;完成渠道清淤180公里;兴建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78处,有效缓解1.09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13处,架通输水管网12.3千米,临时缓解0.83万人的饮水难问题。
这只是东兰县大兴水利工程的开始,更长远的规划已经开始在申报,其中包括:新建水柜4100座,维修旧水柜1300座,新建山塘1座,旧山塘局部维修47座,共计投入人民币8100万元。另外还需要兴建农田水利渠道803公里,建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1.62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16万亩,共计投入9931万元。此外还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经费7860万元和43条共168.8公里的抗旱村屯级公路建设资金2527万元。
有村民感叹,巴造村因祸得福——温总理的到来,巴造村有水喝了,水利设施也修了。
温总理在东兰县旱区走访后拟了一副对联:“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横批是“日新月异”。
“山清水秀生态美”,这不正是治旱大计吗?(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