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网友力挺废除户籍制度 让民工享城镇福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近七成网友力挺废除户籍制度 让民工享城镇福利
2010年03月11日 14:25 来源:大河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让技术民工享有城镇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可以送孩子读城市的公立学校,这才是真正的城市化。目前一些大城市已经将户籍这扇门向外地大学毕业生打开了,同样道理,下一步也可以向外来的技术工开放。 ——全国人大代表张全收

  “我是一名2001年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好惨呀!目前是商品房买不起,经适房不让买,廉租房不让租,唉,欲哭无泪!”昨天,一位网友的留言,引起了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团代表、驻豫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他们呼吁国家有关部委提出户籍改革的明确时间表,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取代现行户籍制度。

  ●68%网友力挺废除户籍制度

  正如大学生所反映的,在今报和网易联合组织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中,有2000多人投票关注户籍改革问题。其中,68.38%的网友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户籍制度,让人口自由流动;24.26%的网友认为,应借鉴国外的一些适合中国的做法,逐步推进户籍改革。认为中国的户籍改革制度应该很快迅速推进的网友占了投票总人数的65.43% 。面对“您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将会使以下哪些人受益”的问题,33.92% 的网友认为是农民工,29.5% 的网友认为是大学毕业生,有20.35% 的网友认为是白领。

  面对“您认为目前户籍改革困难在哪里”的提问,48.03% 的网友认为是政府行动缓慢造成的,25.59% 的网友认为是牵涉利益太多,为避免麻烦而维持现状;也有16.14% 的网友认为是“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多多,一时难以解决”。

  ●户籍改革可解决一系列问题

  “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的基本保障”,驻豫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说,户籍改革就像一把钥匙,户籍改革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因为户籍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了“户籍改革”这把钥匙,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宅基地使用权、人才流动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户籍改革已经谈了十几年,到目前为止,具体的做法还主要局限于中小城镇。”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上蔡县朱里乡拐子杨村支部书记张全收说,其实,农民工是户籍最大的受害者。

  张全收说,农民工打工的地方主要是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户籍改革作用不会很大。另外,这几年有些城市给农民城市户口,但主要都是本地的郊区农民,农民用土地来交换城市户口,这与1.5亿农民工无关。可以这样说,十多年来,户籍改革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的工业要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这跟目前民工的结构很不相符,大量的民工主要是低技术的普通工。所以,我建议,要重视培养大批有技术的工人。民工是中国工人的重要支柱,可以考虑先给有技术的民工本地城市户口。”张全收说,中国需要技术民工,技术民工可以拿到较高的工资,也就有能力支付社会福利的费用。从民工的角度,他们也需要本地的户籍,才可以定居下来做比较长远的打算。

  ●统一“入城门槛”也可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让亿万农民看到了顺利“过渡”为城镇居民的希望。“现在,很多大学生、农民工在异地就业,而一些地方政府总是以流动性太强为由,致使户籍改革停滞不前。”张全收说,目前,深圳、上海、大连等多个城市推行“暂住证改居住证”政策,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在就业、低保、医保等方面,给进城务工人员一定福利,成为区域户籍改革的一种过渡措施。

  张全收建议,国务院应统一制定《城市居住证制度实施办法》,统一明确推行居住证制度的基本标准和内容,要求重点在沿海等劳动力输入地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办法应明确界定居住证性质为“对当地享有正常工作,符合一定条件的现有流动人口给予基本保障”,明确降低准入门槛标准,规定有正常工作岗位并有一定就业年限要求就可准入,废除关于高学历和拥有商品房产权等标准条件设置。□特派记者 王秋欣 梁新慧 赵媛实习生 李东慧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