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外国人名、地名和机构名称,最终都要归结于一间被卡片填满的房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漆菲发自北京 中国人盼望着奥巴马,走下“空军一号”的却是“欧巴马”——这个笑话缘于本月12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一款关于美国总统首次访华的纪念海报。海报上,红底金字的标题为“共同走过的日子”,底部则写着:“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2009年11月首次访问中国的纪念海报”。随后,百科词条中多了“欧巴马”一项,许多人开始不明就里——到底是奥巴马还是欧巴马?奥巴马译名从何而来,其他政要的名字又是由谁第一个翻译?标准是什么?
政要译名不可随便改
对于海报上的字样,美驻华使馆解释说,“欧巴马”的译音更接近英语发音。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介绍说,对于以前“欧巴马”和“奥巴马”两种译名混着用的情况,美国政府现在正在规范总统中文译名,今后将统一使用“欧巴马”。
但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们似乎不那么认同。一位外交部官方翻译私下曾向《华盛顿邮报》表示:“‘奥’代表深邃,‘欧’代表欧洲,也容易让人想到‘欧巴桑’,所以用前者更好。”
中国外交部外语专家、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奥巴马”这个翻译没有问题,但美国人由发音来考虑倒也能理解。“提出讨论可以,但按照惯例,已经沿用一段时间的译名不会随便更改。”
奥巴马还是欧巴马?若要追溯到译名源头,一般来说,外国领导人的姓名翻译工作由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译名单位——新华社译名室来完成。
现任美国总统的全名在新华社的译名库里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这一姓名自2004年11月3日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译名室负责人衷爽向本报表示,奥巴马这个姓氏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些部落很普遍,这么多年一直这么翻译。“如果他改了,那个家族的名字都会受影响。”而据2003年肯尼亚《联合报》的不完全统计,在Mahatali地区,姓Obama的人大概在7000到8000之间。所以,除非通过外交途径“强烈要求”,奥巴马这次想改名很难成功。
洪森?还是云升?
尽管人们猜不透“改名”的想法是不是奥巴马本人的意愿,但实际上,关心自己中文译名的外国政要还真不少。
2003年,被西方称为“强人”的时任柬埔寨首相洪森宣布将其中文名字更名为“云升”,尽管洪森首相不是中国人,但他希望自己有个更好的中文译名,而他同意改名“云升”正是听从身边华人朋友的建议。当地有报章还说,金边的一位华人占卜师也为首相的中文译名发表了看法,认为“云升”比“洪森”的寓意好。为此,柬埔寨方面通过中国外交部致函新华社,新闻部国务秘书乔卡纳里表示“希望新华社今后对首相的改名予以理解”。
改名之后,麻烦却接踵而至。当时华文媒体亮出“云升”这个名字后,许多读者就不断打电话询问柬埔寨是不是换了新首相。一些华裔柬埔寨人则抱怨说,大家已经叫惯了“洪森”这个名字,忽然改称“云升”,觉得很别扭。更要命的是在政府部门颁布一些具法律效力的文件中,两个名字竟然同时存在,一些法律上的麻烦就不可避免。
果然,不到一年,新华社便收到外交部来函,通知恢复洪森的原中文译名。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比如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名字就经过改动,原名“萨尔科奇”经法国政府要求改成“萨科齐”,他的夫人也由“布吕尼”改为“布鲁尼”。据新华社译名室译员李振洁解释,由于名字改动时,萨科齐刚刚当上总统,影响力远非今日,所以没有形成很大的冲击。
“名字毕竟是个符号,成为公众都认识的之后就不应该随便改动,要知道改动人名的一个字,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损失。”李振洁表示。毕竟,这可能涉及各类书本文摘乃至地图史册的改动。
周恩来:译名归口新华社
许多人想不到的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新华社译名室便开始管理起中国大陆全世界的人名。几名译员天天对着枯燥的英文名字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他们要和不同种类的语言打交道,要和不同的罗马字母、英文字母、希腊字母、韩文音节、片假名和平假名“搏斗”。凡是在中国大陆的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中露面的外国人名,都与他们的工作息息相关。所以,该译名室也被人称为“国外人名信息进入中国所遇到的海关”。
最初的译名工作还跟“意识形态”挂钩。据过家鼎介绍,过去的侵朝美军司令李奇微(Ridgway)原本译为“李奇伟”,后来将“伟大”的“伟”改成了“微小”的“微”。“这是有意要贬低一下。”而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译名用字忌含褒贬”的规则也深入人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译名要归口新华社”。他还亲自提出整理改革了几个常用旧译,比如把“怯尼亚”改为“肯尼亚”,把“莫三鼻给”改为“莫桑比克”。自那时起,国内的翻译工作开始逐步向正规化、组织性和规范化发展。
小房间,大世界
狭窄的资料卡片房间,内容充实而衣装破旧。五个脱漆的黄色木柜挤在一起,柜子中的几百个卡片格里,密密麻麻堆集着几十万张对译卡片,这些卡片皆经过数辈经验丰富、长期专职从事中英文写作的老记者老编辑反复核实确认的。
“这些都是我们过去耳熟能详、在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权威资料。”在新华社译名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资深译员陈有明如是表示。过去,只要多有几个人前去查询译名,办公室就转不开身。如今电子技术的发展让这些宝贵的卡片已然成为“文物”,但它们的存在着实让人感受到译名工作的艰巨复杂。
在各类外文的中文汉字译名规则上,新华社译名室研究出一整套规范而细致的西文拼写与汉字对应系统。据陈有明介绍,为了在人名的汉字选择上提供一个借以依据的规范,目前新华社译名室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为标准。其本人也参与了词典的编撰工作。在词典的附录上,包容了55种语言的常用译音表,按照各种语言的发音规则和规律明确规定了对应的汉字发音用字和词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