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资料图为1986年6月27日,中国科协三大会议选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右二)担任新的科协主席。 中新社发 中新社 摄
中新社北京十月三十一日电 题:钱学森: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二00一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获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奖金一百万港币。钱学森将这笔钱捐给中国科协沙草产业基金会,并说了一句诙谐而意味深长的话:“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今天,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科学家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哀恸和对他传奇人生的默默追思。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世家。幼时的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被邻里赞为“神童”。二十三岁时,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并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在美留学期间,钱学森师从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冯·卡门,并在三十六岁时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此时,大洋彼岸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变。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钱学森萌生了回国的念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说。
但他回国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九五0年八月二十九日,钱学森买了回国的船票。但第二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钱学森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美方声称,在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发现了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这些全部是技术情报。
此后的五年,钱学森一直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软禁。直到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五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上,双方终于就两国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第三天,钱学森就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对他的管制令撤销,他可以自由离境了。
一个月后,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在新中国成立五周年的国庆日,钱学森抵达香港。面对前来欢迎的人群,钱学森说:““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
阔别二十年后重新回到祖国的钱学森一心想着实现“科学报国”的理想,毫不计较每月仅有三百多元的工资。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他的归来使新中国的领导人把导弹研制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一场惊天动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酝酿之中。
一九五六年十月,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并出任首任院长。而此时的中国,在导弹研制方面就像一张白纸,许多与导弹相关的词汇都是钱学森亲自翻译的,他又像在麻省理工学院一样拿起了教鞭,为新来的大学生们教授导弹概论。
经过不断摸索、试验、失败、困苦,一九六四年,东风二号导弹顺利发射,这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中近程导弹。三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也试验成功。此时,实现两弹结合、使中国拥有导弹核武器的艰巨任务,又摆在了钱学森面前。
一九六六年,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四年后,中国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划破长空。“两弹一星”的计划全部实现,此时的钱学森,已是年近花甲。
晚年的钱学森,仍然密切跟踪最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但他最关注的是一个更加宏观的问题: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二00五年,病榻上的钱学森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但对于别人给他的赞誉,他总喜欢说一句话:“我不敢当。”
曾有不少人希望给钱学森写传记,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至于我死了,写不写传记,应由人民来决定。如果人民认为我钱学森还为国家做过一些事的话,那就是对我最高的奖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