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礼台上可以容纳21000人,那些曾经登上过观礼台的人们,见证了这个国家的风风雨雨,看到了这个国家的逐渐富强
红色观礼台上的观者都是亲历者,观礼台下的观者则是国家盛大生日的举办者。六十年中,台上台下出现了不同的观礼者,他们共同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成长。
观礼台此处无声胜有声
开国大典上临时搭起的两座观礼台是砖木结构的建筑,此后一直沿用,直到1954年6月,为了满足国庆观礼的需要,国家将这两座砖木结构临时观礼台改建成砖混结构的永久性观礼台,使用面积达2470平方米。1959年,又在此基础上衔接成永久性的观礼台。
观礼台的设计者是已经辞世的中国著名建筑师张开济先生,当年修建观礼台的消息一出,包括张开济在内的一些设计师都报送了自己的设计,他的设计方案最终中选。“城楼是广场的重点,再有一个建筑与之争宠就是喧宾夺主,因此观礼台设计得越不显眼越好,越不突出就越成功。”
最终建成的观礼台东西对称,各七个台。在天安门城楼的前方近处是两座大观礼台,每座长95米,宽12米,各有6个小区,在中山公园门口右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左侧的两个小观礼台分别长73米,各有5个小区。观礼台呈北高南低倾斜式,内有梯形台阶,总容量为21000人。
“这观礼台好就好在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建筑专家罗哲文说。张开济也曾说,自己的方案好就好在“此处无声胜有声”。但是他在观礼台设计方案中加入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独到之处,其在观礼台背后设计了卫生间、休息室、商店等方便嘉宾观礼的设施,使这个建筑更加人性化。
观礼台平日不开放,只有盛大庆典时,用来接纳外国来宾和国内各界先进模范代表人物。外宾是观礼台上的重要客人,请谁来、安排在什么位置、有哪些观礼要求等都是当时外交部礼宾司的重要工作。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任大使、前礼宾司代司长鲁培新对《小康》记者表示,外宾观礼主要在两个场合,一个是上天安门城楼,另一个则是红色观礼台。
“上城楼是最高规格的外宾礼遇,这个的选择是各个代表团的团长,一般都是由总统、总理担当,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知名人士,这个的选择主要就是出于一些政治考量。”鲁培新笑着说。
城楼下红色观礼台同样是外宾的一个重要集中场所。能登上这里的外宾主要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常驻北京的外国使节及夫人;一个是各国使馆的武官及夫人;第三个就是各国家代表团的随团人员。他们一般被安排在紧挨着天安门城楼东侧最近的那个观礼台,凭请帖进入,观礼证佩戴左胸前,一般在开会前一个小时入席,而且不能带小孩。
“渴了,他们可以到下面的招待处,我们有桔子水等提供;累了,可以去下面的休息室休息。但外宾们在阅兵期间是舍不得离开看台的,他们不停地拍照,很多人都告诉过我,能参加国庆观礼,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荣誉。一般在后面群众游行时,他们才会三三两两地下来休息。”鲁培新介绍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