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入选美国《财富》世界500强,在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位居全球第11位。从对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企业“望尘莫及”,到与这些业界巨擘站在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58年的“蝶变”之路、“起飞”之路。
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举,经济困难。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从航空工业的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形成,其间是27年的风雨历程。
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行列。
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这一时期,航空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1965年,自行设计的强击机——强-5实现设计定型,转入成批生产;1966年,试制成功2倍音速的歼击机——歼-7;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期间,我国战术导弹研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60年代,我国的“劈雳”1号空对空导弹、“红旗”1号、2号地对空导弹、“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等相继试制成功,投入成批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战术导弹的历史。
“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
军用飞机开展了近40个型号的研制,源源不断地向部队提供航空军事装备;民用飞机开始改变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进行了20多个型号的研制与改进改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非航空产品生产迅速崛起,销售额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先后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与合作关系,形成了工贸结合、技贸结合、沿海与内地结合、进出口结合的新格局,还成立了军工部门第一家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
在长时间“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中,中国航空工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在走向世界上,实现了从一般性交流合作、技术引进、转包生产到重大航空产品和整机技术出口,再到作为平等伙伴参与重大航空项目研发的跨越,实现了从东方到西方、从民用航空到军用航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
3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向世界出口飞机1300多架;6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航空产品的用户国;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000多人次的外国总统和军政首脑访问过中国航空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00多亿美元。目前,世界上在役的干线飞机中,一半以上有中国生产的零部件。
到1999年,航空工业拥有员工50多万员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同时还拥有100多家大中型企业,34个科研院所,7所高等院校,具有雄厚的航空科研技术实力和较强的试制生产能力,并在许多领域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航空工业的发展壮大,包含了多次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从1951年的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到1982年的航空工业部,航空工业这朵“工业之花”慢慢绽放。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作为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昂首迈进21世纪。
迈向航空强国
新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航空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38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9亿元,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8%,资产总额由1155亿元增加到3178亿元,增长1.75倍,利润总额由-1.32亿元到盈利73亿元。非航空民品和三产增速加快,在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亚丁湾护航、国庆阅兵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短短几年,航空工业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工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
在武器装备方面,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特种飞机、强击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直升机、空中加油机、无人驾驶飞机和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岸舰导弹、舰舰导弹以及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军用航空器均批量生产,以较少的投入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武器装备。
其中,歼击机有枭龙(FC-1)等,教练机有L15(猎鹰高级教练机)、山鹰高级喷气教练机,直升机有直8系列、直9系列、直11系列、H410A、H425、CA109、S300C、S300CBI、S333、直15等。航空发动机形成昆仑发动机、WZ8C涡轴发动机、涡桨系列、涡轴系列、“昆仑”、“秦岭”、“太行”等系列和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泰山”发动机;空空导弹形成霹雳系列、闪电10等系列。机载设备已形成优势产业,能够提供各种比较先进的航空电子、航空电源、机电液压、生命保障、武器火控、机轮刹车等系列器件。以歼-10为代表的歼击机、“飞豹”为代表的歼击轰炸机以及军用教练机、空中加受油机和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等一大批先进的航空产品交付部队,使我军拥有了一批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快了我国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
在民机发展上,多种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运8系列、运12系列、直11系列、直9系列直升机等航空产品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批量走出国门。民用直升机产业快速发展,直8、直9、直11、HC120等机型已形成系列化发展格局。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研制有着里程碑式意义,至2009年8月底,ARJ21累计具有确定和意向订单208架。至2009年8月底,自2004年10月签订第一架出口订单以来,新舟60已经获得国内外订单和意向订单162架,迎来了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局面。新舟600于2008年10月首飞并参加了珠海航展,预计2009年取证并交付,目前已获得12架确定和意向订货;全新设计的70座级新舟700将于2014年取证交付。海鸥300、小鹰500、运15-2000、30座级涡桨多用途通用飞机、运12F快速推进。农五B于2008年首飞。“蛟龙”600大型水陆两用飞机2008年立项。
国产大飞机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国家重大专项大飞机项目于2007年2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2009年3月,相关部门已经完成大飞机研制“初步总体技术方案”,项目进入预发展阶段,预计2014年国产大型客机C919实现首飞。
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航空工业跨越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航空工业注重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结合重大型号研制攻克技术难关,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的研发技术,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以歼-10研制成功为标志,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国内有关军事专家认为,歼-10是我国迈向航空强国的决定性一步,也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
挑战万亿目标
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正式成立,开始了建立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征程。
中航工业为自己树立起了这样一个目标:在今后的9年中,集团经济规模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到2017年,力争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
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中航工业将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积极开拓国际民机转包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实现由单纯的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的跃升;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后续产品,不断实现商业成功。
在融入区域经济方面,中航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与很多地区就区域经济与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已经进行了深入合作。下一步,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中航工业都有发展航空产业的新构想和新布局。
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中航工业将致力于塑造品牌价值,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培育具有时代气息、行业特色、贴近用户的集团文化,面向市场倾力打造卓越品牌和优良商誉;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对外合作,增强市场响应速度,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创新、市场开发、资源优化的能力,推动集团内部的流程再造,实现专业化整合;构建集成网络,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把通过生产线组装产品,提升为通过市场网络组装价值,不断增强市场网络的利用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市场适应性的价值集成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办公厅副主任 付明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