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9月21日电 (霍潺) 四川省委农办副主任杨新元21日在此间通报四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六十年的辉煌成就说,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四川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业产量成倍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显著改善,以占全国4.8%的耕地解决了占全国6.7%的人口的吃饭问题,为全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省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杨新元说,1949年,四川全省粮食总产量仅1093万吨,生猪出栏仅310万头。新中国成立后,从“以粮为纲”到“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产业分割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发展,四川农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农业生产正在加快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正在加速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粮食、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以占全国4.8%的耕地解决了占全国6.7%的人口的吃饭问题。
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903.4亿元,是1949年的209倍,居全国第三位;粮食、油料、水果和水产品产量分别是1949年的3.2倍、12.1倍、127.7倍和200倍,其中粮食产量达到350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生猪出栏9023万头,是1949年的29倍,居全国第一位,牛、羊及家禽出栏分别是1949年的33.2倍、33.7倍和14倍,肉类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据杨新元介绍,新中国成立时,四川农村基础设施极为落后。以水利为例,除都江堰灌区以外,其余广大地区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以治水兴蜀为重点,在全省组织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目前,四川全省有各类水利工程63万处,其中各型水库6715座,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38倍;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65亿方,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倍;耕地有效灌面达到3760万亩,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7倍;旱涝保收面积达2598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3.5%;高产稳产农田达到240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687万多千瓦,是1978年的7.7倍。四川省还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生态工程,200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79%,比1949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
六十年来,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兴起,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农村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成功打造了“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劳务开发逐步实现了从自发外出到组织有序输出、从体力型输出到技能型输出、从劳务输出到劳务经济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劳务产业发展成为农村重要的富民产业。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达2023.4万人,劳务收入达1228亿元,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劳务输出总收入均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第一劳务经济大省。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杨新元说,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提出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任务,明确了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就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作出了重大部署。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尽管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旱涝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四川农业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