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激光照排技术的横空出世让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经历了一次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伟大变革。如今,数字技术的出现又使得数字出版印刷即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出版印刷行业的变革历程,就是一部共和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历史缩影。
2009年5月12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CHINA PRINT2009展览会第一天,方正桀鹰C4200数字喷墨印刷机甫一亮相,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款印刷机采用连续走纸印刷方式,幅面宽度420毫米,可以轻松实现单色双面印刷、双色双面印刷、四色双机双面印刷,印刷品达到1080dpi精度效果。就在人们纷纷啧啧称奇于它的先进技术和强大功效时,殊不知,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出版印刷行业已经实现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字化”的历史性跨越和发展。
先高温铸出一粒粒的铅字,放在架子上,拣字工再一粒粒挑拣需要的铅字作出清样,这种“铅与火”的铅字印刷方式在新中国的印刷行业一直占据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使铅字印刷和铅字工人写入了历史。那些密密麻麻的小铅粒,大都也成了很多印刷企业的展览品。如今,方兴未艾的数字出版印刷技术不仅再次改变着出版印刷行业的面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铅字印刷:铅与火的原始记忆
“铅字印刷”是何物?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对于老一辈报人来说,那是他们内心深处有关“铅与火”最原始的记忆。
“简单地来说,铅字印刷就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字排版,以版印刷。”79岁的罗亦鸣老人说起铅字印刷,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罗亦鸣解放前就是印刷厂的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印刷厂厂长,干了大半辈子的印刷,他对铅字印刷的各个工艺流程了如指掌:“先要熔铅,然后铸字,铸完的字要放到架子上,由拣字工拣字。拣完字以后先印出样张,就像现在报纸在送到印刷厂前先要打印样张一样。拣字、排版之后便是校对人员进行校对,一般要进行三校。四版报纸一般需要四个排版工,一个人负责一个版面。校对好了之后就送到印刷厂正式印刷了。”
在铅字印刷年代,每个编辑都备有一把钢尺、一叠版样纸,把文字按照字数精确地换算成版样上的行数。罗亦鸣回忆说:“做编辑最难的是准确掌握稿件字数,在版样上快速合成行数,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字号本,标题字的大小、标题与正文的比例,记熟了就慢慢总结出规律了。”
对于拣字这个工种,罗老饶有兴趣地介绍说,“记”是拣字工的一个硬功夫,不仅要记住字架上的常用字、部位字、繁体字,还要记版样上的行数、栏数。记得多了,就像现在的电脑打字的盲打一样,也能只看稿子,不看字架,盲拣字。最熟练的工人拣字就像采茶,1分钟能拣200多个字。那时的拣字工非常熟练,几乎是闭着眼睛就能把所有的铅字拣出。
在罗老的印象中,当时的铸字是铅字印刷中比较危险的工种,铸字房的人身上基本都被硝酸“访问”过,个个带伤。正因为经常要用手拿刚刚铸出的滚烫铅字,铸字工人的手上都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不怕热、不怕烫,练出了“火中取栗”的功夫,可以说是“心酸的收获”。
在漫长的铅印生涯里,除了这些往昔的美好记忆之外,在罗亦鸣老人脑海中,还不时浮现着这一幕幕场景:
在铅排车间里,排字师傅手上托着沉重的字盒穿梭于几十排的字架之间,时间长了手都托不住;铅字需要用镊子一个一个地拣出来排列好,一个即使再熟练不过的工人一天也只能排一个版;铅排车间又黑又脏又有铅污染,油墨钻进工人指甲缝里,下了班用硬刷子、洗衣粉都刷不干净……
铅排车间的这些场景深深地印在每个工人的心中。他们内心深处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先进技术能够替代这种原始的劳作。
直到激光照排技术的出现,这个愿望终于成为了现实。
激光照排:告别铅与火 迎来光与电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实行改革开放方针的号召,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52岁的夏天俊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980年6月调任《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厂长。那时的他没有想到,日后他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我国印刷历史上的一次革命。
接任印刷厂长后,夏天俊发现各印刷单位都仍从发展铅排铅印着手,大家都陷入了发展铅作业的困惑。铅字印刷大量地占用场地、厂房,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大量的铅还会影响工人身体健康、污染环境。和许多印刷厂一样,夏天俊开始思考新的出路。
而在此时,国家为了解决汉字的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于1974年8月设立了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 (即748工程),其中汉字照排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光学、机械技术,进行汉字的输入、编辑、输出、印刷等操作。
1975年,时年38岁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王选教授听说了这个工程。良好的数学背景让王选开始思考中文汉字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
针对计算机难以用小点描述中文字符这种难题,王选教授提出了信息压缩的办法,即以一种特征来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具体办法是用线段(笔画)来描述字形。这种矢量算法是一种根本性的进步,不仅解决了信息量的问题,而且在字形放大时不会出现毛边。
在考虑汉字信息的高速还原和输出问题时,王选教授再次有了“跨越式思维”:他毅然跳过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创造性地研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系统,用激光扫描的方法来还原输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激光照排”。
最后“748”工程专题小组综合有关方面技术力量,多方调查、钻研、试验,经历了8年之久的分析、对比,最后确定了王选教授研发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技术方案。
因为当时中国大的报社都是引进国外进口印刷设备和机器,王选教授和研究团队特意给这套激光照排系统起名“华光”,寓意中华之光。作为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人——毕昇的后代,王选教授和他的团队决心要和进口印刷设备一争高下,为中国人争口气。
夏天俊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印刷行业技术革新的动向。他开始和专题小组以及王选联系,面对重重压力,他主动提出让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技术在《经济日报》进行相关的实验活动。
1987 年下半年,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实验,华光Ⅲ型的运行越来越顺利,效益也大大提高。10月,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工作报告全文34000多字,《经济日报》在收到新华社电讯稿之后,立即上华光系统进行计算机排版,整个过程仅用20分钟,其他大报则召集一批最熟练的铅字排版工人,苦战了三四个小时。激光照排的威力充分显示出来,并因此名躁天下。
1988年7月18日,《经济日报》印刷厂卖掉了一切铅作业设备,报纸版面全部采用激光照排技术排版印刷,这在当时引起极大轰动。“《经济日报》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张用国产中文激光照排技术排版的日报。”面对记者,80多岁的夏老回忆起这个“世界第一”,仍然很激动。
为此,《人民日报》当时专门撰文“如果活字印刷是一次印刷革命的话,这个系统的诞生,将是一场新的印刷革命的开端”。
一项原创性核心技术可以改变一个时代。激光照排技术的诞生,使我国在发明了活字印刷的上千年历史后,实现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它意味着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纪元。
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教授被誉为“当代毕昇”和“激光照排之父”。千年之后,毕昇的祖国和后代终于再次赢得了全世界聚焦的目光。
自激光照排系统告别铅与火之后,王选教授领导北大正方相继发展出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告别了报纸传真机;发展出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告别了传统的电子分色机;发展出新闻采编和资料检索系统,告别了纸和笔;发展出直接制版技术,开启了告别胶片的技术革新……
数字出版印刷:阅读习惯和观念变革
正如王选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一样,出版印刷业的技术革命从未中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席卷各行业,现代人悄然进入了数字化的生活状态。
对此,方正电子副总裁、研发中心总经理杨斌深有体会:现在年轻人随时利用手机阅读手机报、数字报;花3元钱在手机上下载一本畅销的电子动漫书;买个巴掌大的e-book阅读器,浏览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
数字出版印刷技术正在逐渐渗透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将深刻改变我们个人的生活。
“数字技术的出现,彻底摆脱了以往印刷依赖纸张的局限。”身为北大方正电子研发总监,杨斌对这点印象深刻。数字技术能将数字内容同步发布到多种媒体上,包括互联网、手机、阅读器、CD等。数字出版是以结构化内容为基础,以多种个性化信息服务为目标,满足人们在网络时代的主动、互动的信息获取需求。
“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大众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观念。”杨斌举例说,以往大众主要习惯阅读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出版物。数字技术出现后,除了传统阅读之外,大众还需要移动阅读、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现在互联网很普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手机现在人手一部,走到哪都可以拿出来看看,手机阅读的同时也使移动阅读变得十分方便。
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轮印刷技术挑战,杨斌颇有感触:“我国企业应该继续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自主创新精神,抓紧时间研制新技术,同国外厂商一较高下。”
他介绍说,现在北大方正一方面将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扩展为全媒体的数字出版技术,另一方面,北大方正也开始自主研制硬件设备。方正研制的数字印刷机在2008年全球最大的印刷展上发布,获得很好的反响。这是方正自主开发的专利技术产品,在喷墨印刷机方面已经申请了28项发明专利和26项软件著作权。今年5月份,在CHINA PRINT2009展览的第一天,方正发布了最新研制的方正桀鹰C4200数字喷墨印刷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映和积极评价。
“数字出版印刷时代已经到来,这又是我国出版印刷行业的一次新的变革,中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有所作为,继续推进我国印刷行业进一步发展。”展望将来,杨斌显得豪情满怀。
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出版印刷业迎来了以数字网络出版、数字印刷为主体的新型出版业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已成为我国新闻出版印刷业传播技术变革的重要标志。
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发布了最新权威数据:截至2008年12月,我国数字出版印刷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业印刷的整体收入预计将超过750亿元。
目前中国政府正通过制定科技规划和实施重点科技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在数字网络出版、印刷技术和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自主研发,争取在全球数字传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印刷业结束了“铅与火”,正在经历由“光与电”到“数字化”的历史性飞跃,实现数字印刷、数字出版、数字传播的历史性跨越为时不会太远。
讲述
顶着压力上激光照排
夏天俊:中国报业协会副秘书长、印刷委员会主任
当时激光照排技术是项新技术,刚开始运行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很多报社都不敢用。《经济日报》采用了谨慎的实验方法,先上三版、四版,再上二版、一版。实验多日但还是有各种问题,也耽搁报纸出版时间,非常急人。面对一时间连续出现错误,读者来信中用了“不能容忍”这样的字眼,有的甚至用红笔画上圈、打着大问号的报纸又寄回了报社。在这种情况下,报社编委会向我发出了“最后通牒”:必须在15天内排除故障,顺利出报,否则退回到铅排作业!
面对这种情况,我和王选都有很大的压力。我和王选商量了很久,然后一起向总编承诺20天集中全力解决问题,并签下军令状。随后我们就召集了各方面的专家一起研究问题,排除激光照排系统的各种故障。在这个基础上,20天之后,激光照排系统排印的报纸终于达到了报社的要求。
王选老师对我们关爱有加
杨斌:北大方正电子副总裁、方正电子印艺研发中心总经理
在我读硕士期间,王老师已经名声在外,但依然骑个旧自行车上班。有一天下班了,王老师对我说,到你租房的地方去看看。于是我们俩就骑着车到北大小东门外的成府小区我租的一间平房中。王老师鼓励说,没关系,现在条件艰苦一点,但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前途的,只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很快就会改善的。王老师说到做到,在我毕业留校后不到半年,就分给了我一套两居室,这在当时的北大是非常难得的。
王老师生病后,就不常到单位来了。但经常能接到王老师的电话,询问一些重点项目的进展;也不时接到王老师转过来的技术资料,还有他的附言;我最难忘的是2003年,我们正在做一个大项目,利用我们自主的RIP核心技术,开发一个高速彩色打印服务器,OEM给一个日本大客户,并推广到日本、欧洲、美国。当时时间要求很紧、质量要求很高,项目组面临很大的压力。王老师非常关心,除了经常打电话之外,还亲自来到开发现场,给大伙打气。那时,王老师患癌症已经三年,身体还很虚弱。他的到来给了项目组很大的激励,这个项目在大伙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王飞)
延伸阅读
数字出版
从广义上说,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到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做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数字出版收入的统计涵盖以下类别: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网络游戏,互联网广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