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到了“5·12”地震周年纪念日。
如此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每一个亲历地震或者说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最希望的是安静地度过这样一个百感交集的日子,而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远远地为他们祝福,祝福他们今后的人生从此幸福美满。
像周年祭奠这样的日子,最大的意义在于不断唤醒我们对曾经刻骨铭心的灾难的记忆。时间是祛除伤痛的良方,但时间也是让公众忘却灾难的“迷魂药”,这是我们谁都逃脱不了的宿命。套用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反抗遗忘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抗灾难的过程”。所以,我们总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来唤醒我们对灾难的记忆。
但是,对灾难的记忆,并不是说我们总要沉浸在悲伤之中难以自拔,而是要以灾难为鉴,开拓更加美好的明天,从而让因灾难而逝去的亲人得到慰藉。什么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作为个体,就是要幸福地活下去;作为国家,就是要从灾难中汲取教训,获得进步,以对制度上善的追求来纪念灾难。
我们看到,从灾后的救援到灾后的重建,太多人人性中的善被充分挖掘出来并被放大。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灾后重建的汶川一中,从资金扶持和质量监管上,都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不让悲剧重演已经成为太多人的共识。应该说,这种理念固然让人感动,但多少有地震伤痛尚未散去的原因,如果和灾难的时间距离再拉远、空间距离再拉大点,所有的校舍工程都能如此“高标准、严要求”吗?
灾难中迸发的人性之美,和平淡的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庸常之恶”相比,永远都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反倒是后者更具典型性。如果由时间之神左右的“庸常之恶”左右着我们的一切,再巨大的伤痛也会随风逝去。不是吗?在一些地方,灾难中的人性之美、制度之美等等,都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任何一次灾难,除了不可避免的“天灾”之外,总会有“人祸”的影子,所以说纪念灾难最重要的一项议程就是要追求制度上的善,尽量祛除灾难中“人祸”的成分。温家宝总理在灾后临时搭建的教室中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其实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诠释。“多难兴邦”从来都不是说我们需要通过灾难来兴邦,而是说如果“天灾”不可避免,我们完全可以以灾难为契机,催生我们的制度更完善,从而实现“兴邦”的目的。
我们的制度进步的确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得到了体现,比如说当时的信息公开、总理现场举行新闻发布会,及至近期的公布遇难者名单等等。但毫无疑问,在应对灾害、谋求制度进步上,我们还有太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事实上,在“5·12”地震周年纪念日哀伤但却神圣的时刻,我们除了需要还灾区人民一个安静的周年纪念日外,更需要以此为起点,向淡化伤痛的时间和庸常之恶挑战,不断追求制度上的善。为了更好地纪念灾难,我们总应该在路上!(贺方)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