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往返川渝高速公路的私家车迅速增多达到约7万辆。其中有很多人是去参观震后一周年的灾区。不少驾私家车的市民讲述出行原因,是因为“川渝一家亲,很想看看曾捐过款的地方发生了啥变化。”
显然,游客此行除了旅游休闲,还有另一份特定情怀,其中有“回访”了解和监督的意思。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愿望,做了好事,固然不求什么回报,但有权力甚至有责任知道善款用在何处,使用效率如何。而把这种朴素的愿望,落实于行动,则是一种慈善意识的进步。
在生活中,我们还更多地关注慈善的过程,譬如慈善数额的多少,而不看重慈善的结果;更多地依赖官方反馈的慈善信息,而缺少一种主动参与的监督。“很想看看曾捐过款的地方发生了啥变化”,则昭示了这样一种可喜的转变。
私家车“回访”灾区,也折射出慈善透明度不高的现实。能够直接到灾区看看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关心灾区重建的却是所有捐款人。如何满足他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只能依靠相关信息及时全面的公布。但从现实看,无疑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缺憾。大地震不仅激发了慈善热情,也应成为提升慈善观念的契机:每一元的善款都应“看得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慈善之心才能放心“长大”,撑起全新的慈善事业。(吴龙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