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题: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高校生活
中新社记者 陆春艳
“我期待能早日看到一个更美的北川”、“我觉得家乡重建,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要胜于物质的给予”……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申龙和王佳明坦言,家乡是他们内心深处最难以割舍的牵挂。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两所高校,探访英雄光环下两个“八零后”大一新生的学习生活。
望着两个面容瘦消、略带腼腆的男孩儿,记者很难将他们与“英雄”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时任北川中学高三(三)班生活委员和班长的他们,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帮助老师指挥正在上课的同学有序撤离。随后,又组织同学用手掏、用棒撬,营救出二十多名师生……
从北川到北京、从小城镇到大都市,半年的大学生活让他们增长了见识,也感慨良多。上课、自习、到图书馆看书、上网、打球……他们每天的生活有规律地重复着。
申龙和王佳明坦言,头顶“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光环,被保送到中国两所最高学府后,他们曾经历过一个适应阶段。
“去年过得很空虚,地震时的一些画面经常不由自主地在头脑里回放”,王佳明把大学的第一学期定义为“待机”状态,称自己一直沉浸在对遇难老师和同学的怀念中。“不过,今年好多了,各方面基本适应了”,他说。
申龙则以“在重新过高三生活”来形容大一适应阶段。他说,“新生活面临许多新课题,我抓紧时间了解未知的过程,忙碌得就像高三一样。”
“客观地讲,仅凭地震前的学习成绩,考上北大清华是比较困难的。”申龙表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是国家对我们的一种肯定,我非常珍惜它和它带给我的求学机会”。王佳明也表示很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地震发生时,像我们一样救人的老师、同学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我们比较幸运,现在有机会在北大清华深造”。
作为保送生,两人毫不讳言与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存在着差距。“我觉得压力很大,”王佳明称,尽管在原来班级成绩也不错,但现在的同学都是各省的尖子生,“我和他们的差距,在第一次考试时就明显体现出来了。”
直面差距的同时,两人也表现出乐观和坚强。申龙说:“我一直都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学更多的东西,缩小差距,”王佳明则表示:“我觉得,越比较越苦恼,只要自己和自己竞争,朝着设定的目标踏踏实实努力前进就好。”
紧张学习之余,家乡重建成为两人最关注的话题。“我觉得,尽早重建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平静稳定的生活状态,是灾区最需要的”,申龙说,“我期待能早日看到一个更美的北川”。
王佳明则认为,“我觉得家乡重建,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要胜于物质的给予。从去年北川农办主任自杀,到今年北川宣传部副部长自杀,与物质上遭受的损失相比,他们心理上遭受的折磨似乎更严重。通过心理抚慰减轻心理负担,更为重要。”
经过三百余日夜的心灵慰藉,两个男孩开始从那场灾难中寻找人生启迪。申龙说:“所有事情都包含正反两方面,从地震中我们仍可学到很多,比如友情、合作、奉献”。“无论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与那场灾难相比,就都不算什么了”,王佳明如是说。
面对即将来临的“五·一二”,申龙和王佳明均表示,正考虑在网上和校园内搞一些为遇难者祈福的活动。申龙说,如果有机会,他会在这一天选择回四川家乡。他说:“对我而言,五月十二日是个特别的日子,可以当成我一岁的生日。因为那天,我从死神身边走过。”(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