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海军不是装点出来的“瓷娃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中国海军不是装点出来的“瓷娃娃”
2009年04月24日 09: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多国海军检阅活动二十三日下午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乘阅兵舰“石家庄”号导弹驱逐舰,检阅中国海军的潜艇、水面舰艇、海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等作战兵种,并检阅了来访的十四个国家的二十一艘舰艇。 图为中国水面舰艇接受检阅。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4月23日下午,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而举行的海上阅兵在青岛附近黄海海域举行。海上检阅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海上分列式,检阅中国海军的舰艇和飞机;第二阶段为海上阅兵式,检阅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舰艇。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随着青岛海上大阅兵徐徐落幕,一场国际海军的和平聚会也告一段落。2009年4月23日注定要在中国海军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

  一周来,各国海军军舰参观互访,多国海军高层交流互动,多国海军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就此,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问题专家林东教授。

  中国海军展现出的自信令人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海上阅兵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海军充满自信的形象。

  60年来,中国海军的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近岸到近海的曲折里程。林东说,中国海军是中国人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是在自我跨越的奋进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靠买别人的先进武器装点出来的“瓷娃娃”。60年过去了,中国海军已经走出国门,正在成为国际化海军,我们充满着拥抱世界海军的热情。

  同时,中国海军高度开放和透明的姿态也备受称道。林东说,这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展出了核潜艇在内的一系列战略武器,大大方方地给充满好奇和猜疑的人们展示。这既是一种自信,也同时是一种开放,既可以打消一些人心头多余的疑虑,也可以打消一些人狂妄的心理。这展现了中国海军大踏步改革开放的胸怀,预示着中国海军将更深入地对外开展军事交往。

  青岛聚会就是对“和睦万邦”海洋观的历史传承

  多国海军活动中,作为重头活动之一的多国海军高层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和谐海洋”的理念得到了与会各国海军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誉。

  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在题为“同心协力共建和谐海洋”的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作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不仅有着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而且始终致力于把这种愿望付诸实践。这次多国海军活动,就是人民海军为之努力的重要实践。

  多国海军活动中,中国海军以适度的、温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的风姿,而不是炫耀武力。林东注意到,在这一氛围中,这次参加阅兵的15国军舰外大都是驱护舰、补给舰,大型攻击性舰只少,好像“心有灵犀”,大家都显示出了海上安全合作的姿态。

  “这些军舰大都是各国海事救援、打击海盗、运输难民、人道主义救援的主力,说明大家都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巩固安全合作、防范非传统威胁的趋同心理。”林东说。

  从海上阅兵来看,这次向世界展示的中国海军的武器是防御性的、反击性的,比如潜艇、驱逐舰。这表明,中国海军武器的更新、力量的发展不会背离中国的防御政策,不管什么时候变得强大了,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有了比别人好的东西,中国的海军还是大家的伙伴。

  林东认为,阅兵也向世界说明,海军的发展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自然过程,是中国海洋经济大发展的伴生物,不是他人能遏制的了的。中国历史上也曾有海上力量强盛时期,历史上中国海军没有以大欺小、先发制人的先例,今后也不会。青岛聚会就是对“和睦万邦”海洋观的历史传承。

  阅兵传递了中国可以更积极发挥海上安全合作影响力的战略信号

  林东认为,这次多国海军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中美俄三大国海军高级将领平静地坐在一起形成了国际海军大聚会,这恐怕还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机缘,它表明大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是可以在共同安全的平台上加以解决的。

  青岛海军大聚会可以看作是环太平洋海上安全合作的新起点,美俄两国海军都做出含蓄、内敛、合作的姿态,这是在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海上争锋不断升级的气氛下一次难得的沟通。

  林东表示,事实说明,中国在发挥海上安全合作中协调多方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进一步说,这次海上阅兵将有助于推进多国海军索马里护航的合作,有助于改进环太平洋海军的安全合作。它传递了中国可以更积极发挥海上安全合作影响力的战略信号。 (记者 赵飞鹏)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