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4点和晚上7点,我都会收到两会手机报。对像我一样不怎么上网的中年人来说,这样的方式更便利。”上海市民庄先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中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也较少接触网络,但一般都有手机,手机报让他们更贴近两会,“其实大家都很关心国家大事,都有参政议政的愿望”。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15676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7%的人对今年的两会报道表示满意,其中13.3%的人表示非常满意,67.4%的人表示比较满意;也有19.3%的人觉得不太满意。
61.0%的公众认为两会不是春晚,明星、“高论”成焦点不正常
“今年两会报道和以往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网络传播受到广泛重视,通过这个渠道进行的民主化实践,可以让人们看到当下‘网民代表’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非凡意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李煜认为,这是今年两会报道最大的亮点。
调查显示,90.6%的公众表示今年比往年更关注两会。
也有人注意到,今年两会不乏娱乐色彩浓厚的报道,比如女记者抱住张艺谋、冯小刚避采访藏厕所、杨澜的车号险被曝光、濮存昕被围堵……此外,有人认为,“中国人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适当放开博彩业以救经济”、“将人民币改称为中华元”等出位“高论”也是在诱发大众的娱乐心理。
今年有手机报主编提出,要对两会进行娱乐化报道。调查中,50.4%的公众认为那会影响民众对两会的严肃期待,不好;22.5%的公众认为那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两会,挺好;27.2%的公众认为其社会效果有待观察。
调查中,61.0%的公众认为两会不是春晚,作为中国重要政治会议,明星、“高论”成焦点不正常;56.6%的人认为部分媒体过多关注明星代表委员,会误导公众视线,没有太多价值;48.2%的人表示更渴望看到两会上事关国计民生的政见;37.6%的人认为在全国最大的政治性会议上,每一条事关民众利益的建言都可以视作国家利益诉求,不需要娱乐解读,更不需要娱乐心态。
但也有24.5%的公众认为,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代,媒体有报道自由;23.9%的人认为,添点花絮无伤大雅,是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57.7%的公众首选民生为两会主题标签
“两会娱乐性报道逐年增多,反映了受众有这样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和平时期,老百姓对政治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有那么大兴趣,每天繁重的工作之后,他们更喜欢消费一些娱乐性的新闻。而随着社会向多元化发展,新闻媒体的报道多元化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陈力丹看来,两会报道最大的问题在于新闻资源的过度开采。“两会的新闻价值也是有一个限度的。媒体针对一个事件一拥而上,雷同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媒体,造成受众阅读疲劳。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偏娱乐的新闻报道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刘海龙认为,两会报道的娱乐化倾向与当下部分记者能力较低,媒体缺乏分工有关。但是也不能把过错都怪到媒体身上,传媒只是民主社会信息传递程序的一个部分。完善人大代表制度,并使其更程序化才是达到民主讨论的重要途径。
谁应该对两会报道中有较多的娱乐色彩负责?调查中,68.9%的人选择媒体,认为是部分媒体在一味制造眼球效应;43.6%的人认为个别代表委员为博媒体注意力,故意做出位言论,缺少深思熟虑;还有33.0%的人认为责任在公众,大众的需求偏好使得报道过度娱乐化。
陈力丹认为,两会新闻报道要提高,除了媒体自身需要提高外,讨论更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议题才是根本。这样,不需要过多的娱乐新闻,老百姓也会热切地关注两会。
“媒体应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尤其是五百万返乡农民工、六百万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让他们的声音被放大出来。”李煜说,两会报道要想有实质性的进步,还有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如果要给两会主题贴一个标签,你会选择哪一个?调查中,57.7%公众首选民生。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责任(34.8%)、大局(27.6%)、远见(19.6%)、理性(18.7%)、利益博弈(17.7%)、专业(11.8%)、娱乐(11.1%)。(肖舒楠 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