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举行闭幕大会。外国记者在会场拍照。 中新社发 宋吉河 摄
3月12日,为期9天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闭幕。
两会期间,当看到有政协委员就医疗不公问题质问卫生部长“你是否真了解基层情况”时,这种质询体现了公民对政府应有的关系;当看到有人大代表对政府4万亿投资进行细致的审查并提出异议时,作为纳税人,民众有权看到政府如何花钱和财政的流向,有权对乱花钱的项目说不,人大代表不能一边骂公款吃喝一边让吃喝财政过关。
这些天,还争议了“国庆是否该特赦”,交锋了“看病是否真的很贵很难”,又一次提起和推进了“官员财产申报制”的立法进程,并讨论了代表委员们不少雷人的建议———其实,雷不雷人不要紧,表达最重要。
外媒称赞中国的政治越来越有趣,我想,有趣之处不在于话题的娱乐和场面的热闹,而在于公民的普遍参与表达,在于公共事务的公共讨论,在于公民能自由地监督政府。
每年的两会是中国“监督能量”最集中的时候。代表的质询,委员的炮轰,媒体的聚焦,网友的关注,民间监督力量的凝聚使监督能量达到峰值———我们常称之为“两会效应”,这种效应用一种超常的效率处理一些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效应并不能延续整个政治生活。
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出了“会期太短”的问题,认为这几天不够他们行使权利,也有代表委员认为“时间足够”了,10天还可以再压缩为7天。之所以“会期”能引起争议,关键在于两会还没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发挥充分的政治功能,很大程度上只有开会时才感觉到存在。如果两会能深入地融入日常政治,会期多几天少几天,都无关紧要了。
□林之(北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