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应当对90年代以来形成的治理模式进行较为根本的变革。政府科学有序地退出经济过程,同时强化司法作用,以司法的手段有效监督权力的作为
今年两会已经开幕,出于面对经济困境缩减财政开支的意图,今年的“两会”会期和以往相比将有所缩短。但事实上,同样是由于发生了经济困境,所以,今年两会需要进行审议的议题都十分重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实有必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于这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审议,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第一个问题是预算问题。这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今年政府的财政状况将是十年来最为严峻的。由于经济困境,政府财政收入绝不可能出现前几年高速增长的态势,反而将大幅度下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精打细算,压缩政府行政经费开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民生项目。那么,行政部门制定的预算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还有没有继续调整的空间?这需要两会代表委员用心研究、思考。
另一方面,从去年底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规划,涉及的中央与地方资金规模十分庞大。全社会都十分关注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尤其是这些资金的投向问题,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财政监督问题。公众希望,这些资金能够真正用到“刀刃”上。但目前相关部门的反馈仍难以令公众释疑,他们没有拿出提升这些计划的公开透明性的方案,甚至并未公布最基本的信息,其理由是,相关投资项目安排情况是要经过人大审议、列入预算后才能公布的。于是,公众对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最大的关注焦点就是,怎么审议刺激经济的相关投资项目的安排情况。两会代表、委员能否给公众以满意的回复?
基于这两点,可以说,在今年两会上,财政部提交的《预算报告》需要审议的内容之重要性、复杂性,非比寻常。
每年两会,国家发改委也会提请审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往年这份报告受到的关注相比之下稍弱,但今年,这份报告的重要性不容低估。这一次经济困境,外部冲击因素同内部并存。从国内原因看,有周期性因素,但结构性因素更重要。比如,在过去几年的经济繁荣期内,国有垄断企业的势力范围反而扩展,私人经济的发展比较暗淡。结果,社会财富分配失衡局面越来越严重,消费不足,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只能转向出口。现在政府为应对经济困境,出台多项刺激消费的措施。问题是,民众在医疗、养老、教育等重大开销保障尚不明确的前提下,消费欲望难以迅速有效提振。
更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仍然偏爱大项目、大工程,相较之下在民生领域的投资依然显得比较保守。这样的经济刺激计划可能将会强化目前已经十分失衡的“投资—消费”比例。同时,扩张性财政资金多数可能将流向国有垄断企业。这似乎正在重走90年代末的老路——经济刺激计划将巩固、强化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如果这种趋势得以确立,随着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可能会面临更加失衡的风险。
因此两会代表、委员通过审议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审议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在实现刺激经济复苏这一短期目标的同时,亦应基于稍微长远的目光,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起码不再进一步恶化现有的失衡结构。
今年两会认真面对的第三个问题,乃是在经济困境中,如何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秩序?
过去若干年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纪录,但由于结构失衡、制度相对不完善,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一些地方政府在追求增长的过程中滥用权力,也引发诸多官民冲突、商民冲突,从而使社会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趋向紧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看似不严重的小事件就引发了瓮安、陇南、吉首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令人担心的是,经济困境冲击最大的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工。可以预料,今年社会矛盾可能将会趋向激化。
但是,要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秩序,还是需要妥善的政治解决办法。今年及未来相当时间内社会秩序领域的种种挑战,应当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对象。这一挑战要求,中国应当对90年代以来形成的治理模式进行较为根本的变革。政府科学有序地退出经济过程,同时强化司法作用,以司法的手段有效监督权力的作为。事实上,去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也开会讨论了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人大代表在审议高法、高检两院报告的时候,在这方面亦会有所作为。今年两会非比寻常,代表、委员任务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