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二日电 题:少小离家老大回 百余将军聚首《回望硝烟》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妈妈,我回来啦!”一九九七年时年八十二岁的陈锡联上将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湖北红安老家,在老母的坟前老泪纵横的画面,让今天下午在政协礼堂参加大型文献纪录片《回望硝烟》看片座谈会的成都军区原政委万海峰上将动容。
这部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片名、采访了一百一十六位将军的纪录片中的许多人他都认识。其中包括中央军委前副主席刘华清、迟浩田、张万年、张震;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萧克,时任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团长杨成武,一百零二岁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从放牛娃到将军的陈锡联、张爱萍、廖汉生……许多人都像陈锡联一样十几岁参加革命,从此再没有回过自己的家乡,见过自己的母亲。
“我们是工农出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子孙,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誓不回家!”一位老将军至今还能流利地背出刘伯承当年带领他们宣誓的誓词。这成了许多工农红军终生实践的誓言。九十一岁的刘华清上将称自己“现在还是个老兵”。
二十三岁就当上师政委的中将廖汉生说,不是不想回家,是想起当年跟着一起闹革命的那些人什么时候牺牲、牺牲在哪里都不知道,“回去没法交待啊!她们问她们的儿子、她们的丈夫哪里去了,你回答不了。所以四十几年后才回家。”
七十九岁的上将张万年讲起自己为什么当红军时非常坦然,当年才十六岁的他就是为了不饿肚子,“革命的道理是当兵以后才学会的。”这位后来做到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将军二十岁时就成了战斗英雄。
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中许多珍贵画面的战地摄影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原副厂长石益民回忆起那时人少、机器少、胶片少的艰苦拍摄情形感慨万千,“辽沈战役九个摄影师参加拍摄,牺牲了三个,我算命大的。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现在看来要是能留下长征时候的一些影像多好啊!”
这些将军的亲情回忆无疑给当下想快速成名成功的青少年有益启示。万海峰老将军建议将此片拿给学生看、拿给部队新兵看。中国新闻社原副社长陈光忠说“红色底片的冲击力是永恒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据悉,根据该片出版的同名图书也将于八月三日投放市场。一百余位将军的二百万字口述历史也在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