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半,一个洪亮的声音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广场上响起:“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这是7月17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访华时一个例行的礼仪环节。喊口令的是李强,他的使命是在10分钟内指挥150名仪仗队队员接受中国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的检阅,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
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一个万里挑一的角色。唐山小伙子李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万无一失”。27岁的他从2002年开始担负起代表国家形象的重任时,已经完成了500多次大大小小的任务。最多的一次是去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一天就接受了19次检阅。
即使每一个动作都烂熟于胸,对30多句口令倒背如流,李强和其他队员一样,每次任务前,还是要提前一天半的时间来进行最后的热身,确保场上那几分钟的“完美无缺”。
早上6点。这是仪仗队雷打不动的起床时间。李强睁开眼的第一念头就是:明天有土库曼斯坦总统检阅。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外交往的日趋活跃,仪仗队也越来越繁忙。去年一年,仪仗队共接受了164次国家和军队领导人的检阅,平均每3天左右就要执行一次司礼任务,有时一天要执行多次任务。
6点半。“向右看!”李强的浑厚嗓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没有士兵,只有他独自一人站在营房前的操场上。检阅现场是不能用麦克风的,为了喊出“三军”气势,他每天早上都要吊一吊嗓子。
早8点,3个多小时的训练正式开始。在模拟现场训练中,官兵一遍又一遍地重复10分钟的检阅过程。李强的指挥刀足有1米多长,2.5公斤重。每次,除了完成拔刀、撇刀、立刀、托刀、举刀、刀入鞘等10多个持刀礼节之外,他还要下达30多句口令,指挥“三军”一举一动、一招一式。
夏日的北京午后,气温又往上蹿了几度。10分钟不到,汗水就浸透仪仗队员们的军装。对此,李强和战友们早就习以为常。
“仪仗队有句口头禅‘场上十分钟,场下三年功’。仪仗兵代表了三军的形象、国家的尊严。他们在检阅场上走正步也就一分多钟,但在场下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艰苦磨炼。”连续四年负责新兵训练的军官魏晓龙说。
为了练出威武雄壮、排山倒海的气势,仪仗官兵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在普通人穿着羽绒服都要喊冷的季节,仪仗队员们穿着单薄的训练服依然汗流浃背,汗水顺着头发流下冻成冰锥。而在盛夏,训练场上地面温度高达五六十度,每天八小时的训练后,马靴里都能倒出汗水来。
“有人计算,每一名仪仗队员服役期间所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每人流出的汗水加起来,两年就有一吨,每个人每年要用破七双皮鞋。”魏晓龙说。
19点30分。看完《新闻联播》后,李强和战士们回到宿舍,开始一项特殊而重要的功课——熨礼服。别看李强是1.9米的大高个,但熨衣服和针线活都是他的拿手好戏。“对仪仗兵来说,礼服就像战场上战士手中的武器。从扣子、衣角到帽钉,不能出任何纰漏。”李强说。
在熨礼服的间隙,身为连级军官的他还要和班长一起,找战士谈谈心,捕捉他们的思想变化。仪仗队有个规矩,任务前一天,所有队员都不能打电话或者收发邮件,以免影响心情。如果有哪个战士家里出了状况或者身体不适,第二天都是不能上场的,要及时汇报更换人员。
李强说,自己在任务前的一个晚上从来不喝凉水,也会暂停每晚例行的俯卧撑锻炼,只是安静地在脑海里重复第二天的动作和口令,并在21时半准时熄灯睡觉。
任务当天的早训练结束后,李强和战友们照例要学习来访国家的概况,来访领导人的履历。然后,他们开始精心擦拭马靴,等待下午任务来临的时刻。
15点50分。在接受完最后一次任务动员后,李强和所有队员坐上了开往人民大会堂的专车。坐下前,每个人都条件反射般地抚平裤子,防止将裤子坐出褶皱。即使坐着,仪仗兵们也绝不靠椅背,而是双手握枪,坐姿笔直。“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这是我们的习惯,这样可以确保礼服上没有任何褶皱。”李强说。
16点50分。人民大会堂东门外,最后一次仪容仪表检查。李强让每排的仪仗队员拉两条绳子,每个人的帽檐和腰带都要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
17点30分。两国元首走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两国国歌。李强伫立在仪仗队正前方,敬军礼、行注目礼。他的身后,“三军”严阵。国歌结束。李强拔刀而出,正步走向元首检阅台。一个漂亮的撇刀动作后,浑厚的声音响彻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记者戴盈 常爱玲 王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