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新闻图片报道

王发瑭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于1980年11月20日开始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江腾蛟进行公开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现场。

张春桥在特别法庭接受公开审判。

王洪文在特别法庭接受公开审判。

江青在特别法庭接受公开审判。

  中新社摄影部记者和编辑在审判“四人帮”重大新闻图片报道中,发稿时效快、图片采用佳,因而获全国最佳新闻图片一等奖和全国最佳新闻图片编辑一等奖。这是中新社首次在全国好新闻图片评比中获得的荣誉。

  1980年审判“四人帮”前夕,我社图片报道工作受各种因素、条件的制约,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当时我们在北新桥办公,记者第一时间拍摄的胶卷要送到新华社去冲洗放大,因而我社图片发稿时间就远远落后于新华社,从而严重影响了图片稿对外落地情况。当时我社新闻部尚在国会街新华社楼内办公,负责我社新闻部工作的张磊副社长得知我已调到中新社摄影部工作时,曾先后两次给我来电话,让我好好地抓一下这方面的工作,改变我社摄影部存在的被动局面,一定要在进行审判“四人帮”报道工作之前,解决中新社暗房自己完成图片冲洗制作这一关,并一再叮嘱“这是关系到这次采访报道工作是否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

  社党组对这次重大新闻报道工作十分重视,党组会上详细地作了周密的布置。为了加强这次图片报道工作,社党组决定摄影部组成4人领导小组,并在会上宣布4人领导小组的人选。具体分工是:赖风同志负责外事和总的工作;吕相友同志负责采访工作;我负责选稿、编稿、定稿,并负责抓图片洗印制作工作;马培文同志负责行政和后勤工作。会后,由王纪元副社长主抓摄影部工作。

  我们领导小组接受此任务后,深感时间紧迫,加之我部当时的各项条件极差,困难重重,首先感到被动的是中宣部只分配给中新社两个摄影记者名额,其中一名是在主会场,另一名是在分会场。也就是说,负责主会场的吕相友同志要面对4名新华社摄影记者去抢镜头,分会场杨建能同志的摄影采访工作也是如此。在图片洗印制作方面,虽然“文革”后中新社恢复了暗房,但唯一一位从事暗房工作的归侨同志又去国外探亲。我社摄影部包括暗房制作人员总数还不到30人,要胜利完成这次重大新闻的图片报道,具有极大的压力和困难。摄影部的同志们同全国人民一样,对“四人帮”罪行的声讨,已是大家自发的行动。

  在摄影部开展此项重大新闻图片报道工作的动员会上,同志们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来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并表示一定要搞好这次新闻图片报道,要把邓小平同志在人民日报社对新闻界的“时间就是政治”的指示贯彻到这次工作中。同志们群策群力,针对具体问题,制定了几套解决方案,最终在第一时间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我做了以下的具体安排:我和有关图片编辑同志从三楼的摄影部办公室搬到一楼暗房隔壁的办公室,并同暗房人员共同集体办公。我向外单位临时借调了4名暗房人员并借了一些放大设备。临时改革了常规的胶卷定影时间和漂水时间(为了确保底片今后的长期保存,采取发稿后再次“补定”和“补漂”的办法,仅此两项改革就可以争取提前40分钟左右的时间)。

  为了争取时间,取消了首先要洗小样片,记者再从小样片中选好后送主任编辑审定,之后再送暗房放大,放大之后再送总编室审定的一系列繁琐审批过程。

  我向外单位借了一台胶卷(负片)显示器,直接从显示器上选片,从而取消了要洗印小样片的流程,仅此一项改革就可以节省一个多小时。

  在放大制作上也打破一般的常规做法,改为每人只放一张的轮流放大法。一般常规的放大做法是,每位放大人员要按放大制作加工单上标明的要求,再根椐小样片上画的剪裁线,按底片号码顺序逐张放大。这种工作方法比较繁琐,需要很长时间。我们改进的方法是放大人员站在显示屏的旁边,待我选定画面后并示意画面如何剪裁后剪下底片,交放大人员立即放大,如此选一张、剪一张、放一张。采取这种底片选片轮流放大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这一流程的时效。

  争取时效的另一措施是,负责编写图片说明的编辑同时也坐在显示器旁,待选定画面的同时,便着手开始编写图片说明,照片放好后随即贴在发稿纸上,我审后签字即可发稿。在采访方面,采取了每次审判一开庭,记者就先抢拍两卷胶卷,让司机马上送回社里冲洗制作。这样就又为发稿时间争取了主动权。

  上述这些有力措施大大提高了发稿时效。据中新社香港分社反映,这次重大新闻图片报道工作,我社报道时效一般要比新华社快2小时,其中最快的一次达4小时。驻京的美联社等外国记者为抢发这一重大新闻也纷纷到我社选稿。因此中新社图片稿件落地率极高,大部分中外报刊都选用了中新社的图片稿,并对中新社发稿的图片质量和速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一点我社张帆副社长在出国考察中感受最深。当张帆副社长传达了这一信息后,摄影部全体同志感到莫大欣慰。

  在这次重大新闻图片报道中,除出色地完成了新闻图片发稿工作外,为了向全国人民及时报道这次审判实况,我们专门编辑了《审判“四人帮”的新闻图片》专辑,向全国各地发行。为此,我们组织摄影部的全体同志参加此项工作,不参与白天采访报道工作的记者每天夜里都主动加班,大家一直干到天亮才回家。为了完成此项工作,把走廊和卫生间都改作为冲洗新闻照片的漂水间和烘干间,在日夜加班制作的情况下仍满足不了全国各地的来电需求。当我们编辑发行第二辑时,中国图片社刚刚开始着手编辑第一辑。图片社曾主动同我联系,请我社同他们合作,即由我社负责提供编稿,由图片社负责制作。

  经考虑,我们没有答允他们的建议,如果单从经济观点考虑,合作对我们的好处是既可以省力而又可以多分些钱,但我们考虑的还是把中新社对外影响放在第一位,建立中新社品牌意识成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尽管大家日夜加班洗印,后来由于全国人民需求量太大,而我们在设备和人力方面的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为了确保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的宣传工作到位,我们把新闻图片专辑复制成底片,向全国各省市图片社发稿,以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

  更让大家欣慰的是,虽然工作辛苦,但是汗水没有白流。通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扩大了中新社的对外影响,在当年的全国优秀新闻图片评奖时,我部记者吕相友同志拍的一张审判“四人帮”新闻图片被评为最佳新闻图片一等奖,同时我部编辑、发行的审判“四人帮”罪行新闻图片专辑也被评为最佳编辑一等奖。这是中新社新闻图片采访报道工作在全国好新闻图片评比中首次获得的荣誉。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chinanews.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总机:86-10-87826688